《中醫詞典》解釋「滑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滑洩

滑洩,又稱滑瀉,屬中醫泄瀉病證之一。首見於《華氏中藏經·論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為久瀉傷正、下元不固之證。其特點為瀉下頻繁,難以自控,甚則肛門鬆弛如筒,終日無度。多由脾腎久虛,中氣下陷,腸道失固所致。

病因病機

滑洩多因久瀉久痢,或勞倦內傷,脾胃虛弱,久病及腎,致脾腎陽衰,固攝無權。脾主運化,腎主封藏,二者虛損則水穀不化,精微下流,津液失攝而滑脫不禁。亦有因濕熱久羈,邪滯腸腑,久而傷正,形成虛實夾雜之證。

主要證候

  1. 主症:泄瀉無度,便質稀溏,甚則完全不化,肛門鬆弛如筒狀(稱「大孔如竹筒」),排便難以自禁,伴腹中隱痛或無痛。
  2. 兼症
    • 脾虛失運:食少納呆,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神疲乏力。
    • 腎陽虛衰:形寒肢冷,腰膝酸軟,五更泄瀉,小便清長。
    • 氣虛下陷:短氣懶言,腹部下墜感,甚則脫肛。
    • 濕熱未清:便下黏滯,肛門灼熱,口苦口黏(此屬熱滑之證)。

辨證分型

1. 寒滑

多因脾腎陽虛,陰寒內盛,特點為瀉下清冷,完全不化,腹冷喜溫,脈沉遲無力。

  • 輕證:脾陽不振為主,方選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加肉荳蔻、補骨脂、炮薑、肉桂等溫中止瀉。
  • 重證:腎陽衰微,固攝無權,方用八柱散(人參、附子、乾薑等)、扶脾丸(白朮、茯苓、訶子等)或肉荳蔻飲以溫腎固澀。

2. 熱滑

因濕熱久留,中氣下陷,腸道失約,症見瀉下黏滯,肛門灼熱,舌苔黃膩,脈濡數。

  • 治宜清熱固腸,方用固腸丸(黃連、木香、訶子等)或訶子散(訶子、黃連、甘草等)加減,佐以升提益氣之品如黃耆、升麻。

治療原則

以「澀以固脫」為大法,然需辨虛實寒熱:

  • 虛寒者:溫補脾腎,固澀止瀉,佐以升陽益氣。
  • 濕熱者:清腸化濕,斂腸止瀉,兼扶正氣。

相關名詞辨析

  • 久洩:泛指長期泄瀉,滑洩屬其重症,特點在於完全失禁,肛門鬆弛。
  • 五更瀉:為腎陽虛型泄瀉,多於黎明時發作,與滑洩之持續失禁不同。

滑洩一證,關鍵在於脾腎雙調,久病者尤需注重固澀與溫陽並施,然用藥需防閉門留寇,濕熱未清者須先清後補。歷代醫家皆強調「治瀉不利小便非其治」,然滑洩已屬津脫之候,故當慎用分利,以防重傷陰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