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沍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沍耳
「沍耳」為中醫病名,指耳內流出腐臭膿汁之病證,載於《馮氏錦囊秘錄》卷六,屬「聤耳」之別名,又稱「內耳疳臭」。此症多因熱邪積聚上攻耳竅,或風水濕邪侵襲耳部所致。若遷延失治,膿毒久滯耳絡,可損傷耳竅氣血,甚則導致耳聾。
病因病機
- 積熱上壅:
多因肝膽濕熱循經上蒸,或肺胃鬱熱內蘊,熱毒熾盛,燻灼耳竅,腐蝕肌膜,化膿成腐。此類患者常見耳痛劇烈,膿汁黃稠沾黏,伴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症。 - 風水入耳:
風為陽邪,易襲上部;水濕屬陰,性趨下注。若沐浴、游泳時污水入耳,或外感風濕之邪侵襲耳竅,濕熱交蒸,阻滯氣血,則發為耳膿。其特點為耳內流膿清稀或夾黏絲,耳周悶脹,時發時止。
證候特點
- 膿液性質:初期膿液或黃稠或清稀,久則轉為腐臭穢濁,甚則夾帶血絲。
- 耳部症狀:耳道瘙癢灼痛,耳內閉塞感,聽力漸減,若膿液阻塞耳道,可致暫時性聽力喪失。
- 全身兼症:或見發熱頭痛、口苦尿赤(濕熱證),或頭身困重、舌苔膩(濕濁證)。
相關鑑別
- 聤耳:泛指耳內化膿性疾病,可分為「黃聤」(膿色黃稠)、「紅聤」(膿中帶血)、「白聤」(膿液清稀)等,沍耳多屬其中穢臭腐敗者。
- 耳疳:指耳道慢性潰瘍流膿,與沍耳相似,但更強調局部瘡面久不收口之特點,常與腎虛或氣血虧虛相關。
傳統論治
歷代醫家多從清熱解毒、利濕排膿論治:
-
內治法:
- 肝膽濕熱證: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酌加金銀花、蒲公英以增強解毒之效。
- 脾虛濕蘊證:以托裡消毒散為主方,配合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
-
外治法:
- 可用黃柏、黃連煎汁濾淨後滴耳,或以硼砂、枯礬研末吹耳,以燥濕斂膿。
- 古籍記載「黃耆束毒湯」外洗,適用於膿潰不止、瘡口難斂者。
此症若延誤治療,膿毒深竄入絡,可致「耳根毒」(耳後癰腫)或「膿耳變證」(如膿毒入腦),故早期清解濕熱為關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