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短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短蟲

短蟲為中醫古籍所載之寄生蟲名,屬「九蟲」之一,其形體短小,多寄生於人體腸道。《說文解字》釋「蟯」為「腹中短蟲」,明確指出其棲息部位與形態特徵。《黃帝內經》亦提及短蟲致病之象,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云:「短蟲多則夢聚眾」,認為蟲積可擾亂心神,致夢境紛雜,此說反映中醫「蟲擾心神」之病理觀。

中醫對短蟲的認識

  1. 病因病機
    短蟲之滋生,多因飲食不潔、脾胃虛弱,濕熱內蘊而成蟲。蟲居腸道,耗傷氣血,阻滯氣機,甚或上擾胃脘,導致腹痛、肛癢、納差等症。
  2. 臨床表現

    • 蟲積證候:腹中隱痛、肛門搔癢(夜間尤甚),或見糞便中有細小蟲體。
    • 兼夾症狀:若蟲久踞腸道,可兼見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小兒則易發啼哭躁動、磨牙齘齒等。
    • 夢象辨蟲:依《內經》理論,短蟲多者易夢人群聚集,此為蟲擾肝魂之徵。
  3. 與長蟲之別
    中醫區分寄生蟲為「長蟲」(如蛔蟲)與「短蟲」(如蟯蟲)。長蟲形體較大,致病多見臍周劇痛、嘔吐;短蟲細小,以肛癢、夜寐不安為特徵,二者治法亦異。

古籍論述

  • 《諸病源候論》稱蟯蟲「居胴腸間」,其特性為夜間移行至肛門產卵,故致肛癢。
  • 《醫宗金鑒》歸納短蟲致病,強調「濕熱生蟲」,治療需兼顧清熱化濕與殺蟲。

短蟲之記載,體現中醫對寄生蟲病的細緻觀察,並結合臟腑氣血理論,形成獨特之診療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