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後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後洩

病證名,指大便稀溏、泄瀉之症,多歸因於下焦虛寒或脾腎陽氣不足。《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洩腹痛矣。」說明此症與寒邪侵襲小腸,導致腸道失去正常運化水穀功能有關。此外,《素問·平人氣象論》提出「尺寒脈細,謂之後洩」,指出脈象中尺部寒而細弱,為後洩之徵兆,反映下焦陽氣虛衰。《類經》卷五進一步闡釋:「脾腎虛寒,故為後洩。」強調脾陽不振與腎陽不足,皆可致水穀不化,引發泄瀉。

後洩之病機多責之於脾、腎、腸三者功能失調:

  1. 脾虛失運: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足,則水濕內停,下趨大腸而致泄瀉。
  2. 腎陽虛衰:腎為先天之本,主司二便。若命門火衰,則不能溫煦脾土,水穀不化而見五更泄瀉。
  3. 寒客小腸:寒邪直中腸道,使小腸受納與分清泌濁之功受損,水穀雜下而為泄瀉。

此症常見於慢性泄瀉或黎明時分腹痛即瀉(五更瀉),多伴隨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等虛寒之象。治法以溫補脾腎、散寒止瀉為主,常用方劑如四神丸(溫腎暖脾)、附子理中湯(補火生土)等,或配合艾灸關元、命門等穴以助陽氣。

相關證候可參考泄瀉條目,進一步辨析寒熱虛實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