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喉腭潰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喉腭潰蝕

喉腭潰蝕,又稱「上腭潰爛」,為中醫病證名,首載於《景嶽全書》卷二十八,屬咽喉口腔病證範疇。其主要特徵為上齶黏膜潰爛腐壞,甚者可深蝕至鼻,形成穿孔,病情險惡,需審證求因,辨治施藥。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內外邪毒交攻所致,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 痰火邪毒上沖
    長期情志失調,肝鬱化火,或嗜食辛辣炙煿,釀生痰熱,痰火循經上犯咽喉口腔,腐灼肌膜,發為潰蝕。此類患者多伴煩熱口苦、痰黏難咯等症。
  2. 楊梅瘡毒結聚
    染患梅毒(中醫稱「楊梅瘡」),瘡毒未能透發,內陷經絡,上攻咽喉齶部,腐肌蝕膜。此類潰蝕多呈深凹狀,邊緣硬結,屬中醫「結毒喉爛」範疇。
  3. 陰虛火炎
    素體陰虧或久病傷陰,虛火內熾,上灼肺胃之絡,致齶部肌膜失養,久則潰敗。
  4. 濕熱蘊結
    濕熱之邪內蘊脾胃,上蒸口腔,與痰瘀搏結,腐蝕血肉,形成潰爛。

辨證論治

1. 痰火攻沖證

主證:上齶紅腫潰爛,疼痛劇烈,痰黃黏稠,口乾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解毒消腫。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黃連、黃芩、栀子、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酌加浙貝母、瓜蔞仁化痰散結。

2. 楊梅結毒證

主證:齶部潰腐深陷,瘡面污穢,邊緣僵硬,或伴鼻齦穿孔,病程纏綿。
治法:解毒祛腐,活血通絡。
方藥:土茯苓湯加減(土茯苓、金銀花、白鮮皮、威靈仙),配合五寶散(珍珠、琥珀、硃砂等)外用。

3. 陰虛火旺證

主證:潰瘍色淡紅,隱痛不休,口乾咽燥,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生肌。
方藥:知柏地黃丸合百合固金湯加減(生地黃、知母、黃柏、百合、麥冬),佐以阿膠滋陰養血。

4. 濕熱瘀阻證

主證:潰瘍周邊腫脹,滲出黏臭膿液,胸脘痞滿,苔厚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化濕,活血祛腐。
方藥:甘露消毒丹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滑石、茵陳、黃芩、桃仁、紅花),外以冰硼散吹患處。

古籍考據與理法淵源

《景嶽全書》指出本病源於「火毒熾盛,腐肉成膿」;《瘍醫大全》延伸「結毒喉疳」之說,強調瘡毒深伏之危;《外科正宗》則載錄外治之法,如「以絳雪丹吹之,祛腐生新」。後世醫家更結合臟腑辨證,完善虛實分型,豐富治療手段。

相關病證鑒別

  • 口瘡(復發性口瘡):多為淺表潰瘍,無深蝕穿孔。
  • 喉疳(咽部梅毒):病位偏下,以咽後壁潰爛為主。
  • 牙疳(壞疽性口炎):多見於牙齦,腐敗惡臭顯著。

此病證涉及痰、火、毒、瘀等病理因素,臨床需詳察病因,權衡標本,方可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