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喉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喉痺
喉痺為中醫病證名,指因邪熱內結、氣血瘀滯,導致咽喉經絡痹阻,發為腫痛、吞嚥不利之症。其名首載於《內經》,《素問·陰陽別論》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意指少陰心腎與少陽三焦之氣機鬱結,火熱上攻咽喉而成;《靈樞·本臟篇》亦提到肺氣壅盛者易患「喉痺逆氣」,表明肺熱上衝亦為重要病機。
病因病機
- 外邪侵襲:風熱或風寒之邪客於咽喉,鬱而化火,灼傷津液,致氣血壅滯。
- 內熱熾盛:肺胃積熱循經上擾,或情志化火,引動肝膽之火上炎,結於喉間。
- 虛火上炎:腎陰虧虛,陰不制陽,虛火浮越,熏灼咽喉。
- 痰瘀阻絡:痰濕凝聚或久病入絡,氣血瘀痹,咽喉失養而腫痛窒塞。
臨床表現
- 實證喉痺:咽喉紅腫灼痛,吞嚥困難,伴發熱、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數。
- 虛證喉痺:咽喉乾痛微腫,晨輕暮重,口乾不欲飲,舌紅少苔,脈細數。
- 痰瘀型喉痺:咽喉梗塞感,痰黏難咯,或見喉間暗紅,脈澀。
證型分類
- 風熱喉痺:發病急,喉痛伴發熱惡風,治宜疏風清熱,方用銀翹散加減。
- 肺胃熱熾:喉腫痛劇烈,煩渴引飲,宜清瀉肺胃,選用清咽利膈湯。
- 陰虛喉痺:反覆發作,乾灼不適,治宜滋陰降火,方選知柏地黃丸。
- 痰瘀互結:喉間如物梗阻,可予會厭逐瘀湯合二陳湯化痰祛瘀。
相關典籍論述
《諸病源候論》提及:「喉痺者,喉裏腫塞痹痛,水漿不得入也。」強調其窒塞之特點;《醫宗金鑒》進一步區分急慢性喉痺,前者多屬風火實證,後者常為陰虛或痰瘀所致。
此症與西醫「急性扁桃體炎」、「慢性咽炎」等有相似之處,然中醫著重辨證求因,針對氣血陰陽失調之本,非僅治喉嚨之標。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