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端坐複位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端坐復位法
端坐復位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主要應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及頸椎錯位等疾患的治療。此法通過調整患者體位並施以特定手法,使錯位的脊椎關節恢復正常解剖位置,進而緩解因椎體移位所導致的疼痛與功能障礙。
操作步驟
- 患者體位準備
患者坐於方凳上,兩腳分開與肩同寬,保持臀部穩固不移動。醫者坐於患者後方,以利施術。若患者棘突向右偏歪,則按以下步驟進行復位。 - 觸診定位
醫者先以雙拇指觸診法,仔細探查偏歪棘突的具體位置,確認病變節段。 - 手法操作
- 固定與牽引:
醫者右手自患者右腋下穿過並向前伸展,左手掌置於患者頸後,拇指朝下,其餘四指扶持左側頸部,使患者頭部稍向前屈。同時,助手面對患者站立,以雙腿夾住患者左大腿,雙手固定其左大腿根部,確保患者坐姿穩定。 - 調整脊柱力線:
醫者左手拇指扣住向右偏歪的棘突,右手牽引患者頸部,使其軀幹前屈約90度(或略小),繼而向右側彎曲(角度需大於45度)。 - 旋轉復位:
在患者軀幹達到最大側彎角度時,醫者以右上肢帶動患者身體向後內側旋轉,同時左手拇指順勢向左上方頂推偏歪的腰椎棘突。此時,常可感覺到椎體輕微移動,並可能伴隨關節復位的「喀啪」聲響。
- 固定與牽引:
-
理筋順絡
復位完成後,醫者以雙拇指沿棘上韌帶走向從上至下理順,並鬆解周圍緊張的腰背肌肉,以促進氣血流通。 - 復位確認
最後,醫者以拇指逐一按壓棘突,檢查偏歪棘突是否已矯正,並觀察上下棘突間隙是否恢復等寬。若棘突向左偏歪,則醫者調整扶持肢體的方向,施術原理相同,唯手法方向相反。
中醫理論基礎
端坐復位法的核心在於「筋喜柔而惡剛」,通過調整筋骨關係,使「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此手法結合了牽引、側彎及旋轉的力學原理,符合中醫「動中求正」的治療思想,既能糾正關節錯縫,又可鬆解局部經筋,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在臨床應用上,此法特別注重醫者手法的精準性與患者的配合度,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輕重靈活調整施力大小與角度,以確保治療安全有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