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側身句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大橫穴與橫紋之中醫探微
大橫穴
大橫穴屬足太陰脾經,為腹部要穴之一,其定位在臍中旁開四橫指(約三寸五分),與神闕穴相平行。此穴在臨床應用上頗具特色,古籍記載其主治功能甚廣:
- 《千金要方》載:「大小便不通,灸橫文百壯。」意指大橫穴對於大小便閉塞之症,可施以灸法,以通調氣機。
- 《千金翼方》更述:「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橫文五十壯。」說明此穴對於汗證及四肢乏力之症,亦有顯著療效。
經絡與功能
大橫穴位於脾經循行線上,與胃、腸腑關係密切,其主要作用在於:
- 運脾化濕:調理脾失健運所致之腹脹、泄瀉等症。
- 通腑導滯:緩解便祕、腸鳴等腸腑氣機不暢之病候。
- 調和氣血:配合其他穴位,可改善氣血失和引起的肢體倦怠。
針灸此穴時,多采用直刺或斜刺法,深度約0.8至1.2寸,亦可配合溫灸,以增強療效。
橫紋
橫紋一詞在中醫學中具多重涵義,除指大橫穴之別稱外,亦可涉及以下範疇:
- 腧穴別名:部分古籍以「橫紋」代稱大橫穴,如上述《千金》諸方所言。
- 體表標誌:中醫解剖學中,橫紋亦指人體皮膚自然皺褶,如腕橫紋、肘橫紋等,常用作定位取穴之參考。例如,掌後腕橫紋為「大陵穴」所在。
- 診斷意義:某些病理狀態下,皮膚或舌面出現異常橫紋,可作為辨證依據。如小兒指紋診法中,橫紋形態變化與脾胃功能相關。
理論淵源
橫紋之說源於古人對經絡與體表關係的觀察,其命名既反映位置特徵(橫向紋理),亦隱含功能聯想。例如,腹部橫紋(大橫穴區域)與脾胃運化相關,而肢體橫紋則多與關節活動度及氣血流注有關。
綜上所述,大橫穴與橫紋概念在中醫學中既具實用價值,亦富含理論深度,為臨床辨治與養生調護之重要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