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洋子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洋子絡之詳細介紹

洋子絡為中醫絡脈體系中之特殊結構,屬絡脈分支之細微層次。根據《靈樞·刺節真邪》所述:「此必有橫絡」,可知絡脈系統除主幹之外,尚有橫向聯絡之分支。而《針經指南》更進一步區分絡脈之層次:「絡有一十五,有橫絡三百餘,有絲絡一萬八千,有孫絡不知其紀。」洋子絡即位於此精細分層之中,其形態纖細,分布廣泛,與氣血運行及病理變化密切相關。

洋子絡之生理功能

洋子絡為經絡系統之細微分支,介於孫絡與絲絡之間,主要負責氣血之滲灌與輸布。其特點如下:

  1. 結構特徵:洋子絡較孫絡稍粗,而較橫絡為細,其循行路徑縱橫交錯,既可橫向聯絡經脈,亦能深入肌腠,形成密集網絡。
  2. 氣血運行:洋子絡為氣血由經脈輸布至臟腑組織之中繼站,協助調節局部氣血之盛衰,並維持陰陽平衡。
  3. 感應傳導:洋子絡具有感應外界刺激之功能,並將訊息傳遞至經脈,進而影響臟腑機能,此即《內經》所云「外絡肢節,內屬腑臟」之理。

洋子絡之病理變化

若洋子絡受阻或失調,可導致多種病證:

  • 氣滯血瘀:洋子絡瘀滯時,局部易見疼痛、腫脹,甚則影響經脈氣血之流通。
  • 邪氣留滯:外邪(如風、寒、濕)可沿洋子絡內傳,形成「絡病」,如《臨證指南醫案》提及:「久病入絡」,即指病邪由淺入深,滯留絡脈。
  • 津液代謝異常:洋子絡失司,可致水濕停聚,形成痰飲或水腫,顯示其與三焦氣化功能相關。

洋子絡之臨床意義

在中醫診療中,洋子絡之異常可透過望診(如絡脈色澤變化)、切診(如觸診局部結節)加以辨識。治療上可採用針刺、刺絡放血或藥物通絡之法,如《金匱要略》之「旋覆花湯」即具通絡化瘀之效,適用於絡脈瘀阻之證。

綜言之,洋子絡為中醫絡脈學說之重要組成,其生理與病理變化對於理解氣血運行及疾病演變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