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黑如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黑如炲
「黑如炲」為中醫望診中描述病色的專有名詞,首見於《素問·五臟生成篇》。「炲」本義指煙煤燃燒後的灰黑色,色澤晦暗無光,枯槁不潤。在中醫理論中,此色被歸類為「腎之真臟色」,反映臟腑精氣耗竭、病情深重的病理狀態。
中醫理論基礎
- 五色與五臟對應
中醫五行學說將「黑」色歸屬腎臟,正常腎色應如烏鴉羽毛般黑而潤澤(「黑如烏羽」)。若轉變為「黑如炲」的枯槁灰黑,則屬《靈樞·五色》所言「真臟色見」,提示腎氣衰敗,真陰真陽欲竭。 -
病機與臨床意義
- 腎氣將絕: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久病遷延或重病耗傷,腎中精氣虧虛,無法上榮於面,故見面色黧黑無華。
- 胃氣衰敗:《內經》強調「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衰則生化之源斷絕,五臟失養,尤以腎色外露為危急徵兆,多伴見形銷骨立、氣息微弱等症。
- 瘀血與寒凝:部分情況下,黑色亦主寒證與瘀血。若腎陽虛衰,陰寒內盛,血行滯澀,可致面色黯黑,但此類色澤多夾青紫,與「炲」之純黑枯槁有別。
古籍文獻考據
- 《素問·脈要精微論》提及:「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對比「黑如炲」即屬「地蒼」之象,為臟氣外泄之險候。
- 《醫宗金鑒·四診心法》進一步區分:「黑屬腎水,災傷在骨,沉晦為逆,淺潤為順。」「炲」色即屬「沉晦」之逆證。
辨色要點
臨床需與其他黑色病證鑑別:
- 腎虛水泛:面黑而浮腫,多伴畏寒肢冷,屬陰水證。
- 瘀血內阻:面色黧黑兼肌膚甲錯,舌質紫黯。
- 燥火傷陰:久病陰虛火旺,可見顴赤泛黑,然色澤相對鮮明。
「黑如炲」作為真臟色之一,預後多不良,需結合四診綜合判斷。其出現象徵臟氣衰微,為中醫判斷疾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標。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