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和光>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和光】

在中醫學中,「和光」一詞並非指具體的藥物或療法,而是體現中醫核心哲學「調和陰陽」與「整體平衡」的概念延伸。「和光」一詞源自道家思想,寓意「蘊藏光華而不露」,後被中醫理論吸收,用以形容人體內氣血與陰陽協調的狀態,或醫者治病時順應自然、溫和調理的治療風格。

名詞內涵

  1. 陰陽調和
    中醫認為,人體健康依賴陰陽二氣的動態平衡。「和光」即指陰陽相濟、互根互用的和諧狀態,如《黃帝內經》所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例如,治療虛火上升時,醫者不單清熱,更注重滋陰以涵養陽氣,達到「和光同塵」之效。
  2. 氣血通暢
    「和光」亦可比喻氣血運行如光般和煦流轉。《難經》強調「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若氣滯血瘀,則需以針灸或藥物「和其光,同其塵」,如川芎、丹參等活血藥配合補氣之黃耆,使氣血調達。
  3. 治療原則
    部分醫家將「和光」引申為「柔和祛邪」之法,與「猛攻峻瀉」相對。例如,治療外感病初期,以荊芥、防風等性平之藥發散表邪,避免過汗傷陽,體現「和光」的溫和特性。

與其他中醫概念的關聯

  • 與「中庸」相合:儒家「中和」思想與「和光」相通,皆強調調節而非偏執。如用藥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平衡。
  • 與「治未病」連結:《傷寒論》中「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防範思想,亦需透過「和光」般的整體觀,預先調和臟腑。

歷史淵源

「和光」作為哲學概念,早見於《道德經》「和其光,同其塵」,後融入中醫理論。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提倡「醫者意也」,需順應患者體質「和緩治之」,近似「和光」精神;清代葉天士於《臨證指南醫案》中,更以輕靈藥方調理慢性病,體現此理念。

現代應用

當代中醫在慢性病調理(如失眠、脾胃虛弱)時,常採用「和光」式療法:

  • 以天王補心丹結合情志疏导,滋陰同時安定神志。
  • 針灸選穴注重「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如足三里配太衝穴,疏肝不傷正氣。

「和光」一詞雖非中醫典籍中的技術術語,卻深刻反映了中醫學「以平為期」的核心思想,與自然、人體規律相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