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日本方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日本方法(和法)

定義與源流
日本方法,又稱「和法」,為中醫治療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之一,屬「和解」範疇。其核心在於透過調和氣機、疏解邪氣,針對病位處於「半表半裏」或臟腑功能失調之證。此法源於《傷寒論》少陽病治法,後世醫家如程國彭《醫學心悟》進一步闡述,提出「和法變化無窮」的特點,涵蓋溫和、清和、消和等多種變化。

理論基礎

  1. 病機特點
    當邪氣既未完全在表(不可發汗),亦未完全入裏(不可攻下),而處於少陽經或三焦膜原時,需以和法調解。如《傷寒明理論》所言:「邪在半表半裏,非汗下所宜,唯和解可瘥。」
  2. 臟腑失調
    和法亦用於調和肝脾、疏暢腸胃等內傷雜病。例如肝氣犯胃所致之脘痞嘔逆,或脾胃升降失司之腹脹泄瀉,皆可透過「疏肝和胃」「調和腸胃」等法緩解。

臨床應用

  1. 和解少陽
    代表方劑如小柴胡湯,主治少陽病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透過柴胡、黃芩配伍,透邪外達、清解內熱,兼顧中焦脾胃升降。
  2. 調和肝脾

    • 逍遙散:疏肝解鬱、健脾養血,治肝鬱血虛之脅痛煩躁。
    • 痛瀉要方:柔肝健脾,治肝脾不和之腹痛泄瀉。
  3. 分消上下
    針對濕熱瀰漫三焦,用蒿芩清膽湯等方,宣上、暢中、滲下並行,分解濕熱之邪。

推拿手法中的和法
於小兒推拿中,和法為「合法」之別稱,見於《保赤推拿法》。操作時,醫者以兩手拇指或食指,自患兒體表兩側對應穴位(如太陽穴、迎香穴)向中央輕緩合推,具調和陰陽、疏通經氣之效,常用於外感或消化不良等症。

與其他治法之區別
和法不同於單純的攻邪(如汗、下法)或補益,其特點在於:

  • 雙向調節:如柴胡既能疏肝解鬱,又可升舉清陽。
  • 寒熱並用:如半夏瀉心湯中黃連、乾薑同施,調和寒熱錯雜之痞證。

延伸發展
清代醫家葉天士將和法應用於溫病治療,提出「分消走泄」之法,以輕靈藥物疏通三焦氣機,如溫膽湯加減,拓展了和法的適應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