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端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端法
端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指以雙手或單手固定於治療部位,根據病情需要,施力將患處從下向上或由外向內托起,以達到整復、理筋之效。此法源自《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其記載:「端者,兩手或一手擒定應端之處,酌其重輕,或從下往上端,或從外向內托,或直端、斜端也。」強調操作時需依病勢輕重,靈活調整力道與方向。
手法特點與操作要領
-
施力原則:
- 端法通常於拔伸(牽引)後施行,先鬆解局部筋肉,再以穩勁之力托起或推按,使錯位之筋骨歸位。
- 力道需「剛柔相濟」,不可驟然暴力,以免加重損傷。
-
方向變化:
- 從下往上端:多用於下肢或脊椎下段,如腰椎輕微錯位。
- 從外向內托:常見於肩關節脫位或肋骨錯縫,將外移之骨節向內推擠復位。
- 直端與斜端:根據患處解剖結構調整,如頸椎錯位需配合頭部傾斜角度施術。
臨床應用
-
筋骨損傷:
- 落枕:端法配合頸部拔伸,可鬆解攣縮之肌肉,調整小關節紊亂。
- 輕度骨折與脫位:如橈骨頭半脫位,以端法復位後輔以固定。
- 傷筋(軟組織損傷):透過端提理順肌纖維,促進氣血運行。
-
關節錯縫:
- 適用於胸椎小關節紊亂或骶髂關節錯位,透過定向端托使關節回納。
中醫理論基礎
端法之效,契合中醫「筋喜柔惡剛」與「骨正筋柔」之理。透過外力引導,使「離窠之骨」復位,並調和局部氣血,暢通經絡。其操作需結合「望、聞、問、切」四診,辨明病位與病性,例如:
- 氣滯血瘀型損傷:端法後可配合揉法散瘀。
- 寒濕痹阻:端提時兼用溫通手法如㨰法。
此手法體現中醫「動中求正」的治療思想,強調動態調整筋骨關係,以恢復人體自然平衡狀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