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何璉>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何璉(生卒年不詳),字心逸,號漱萬,清代江蘇吳縣人,為清代吳門醫派重要醫家之一。其生平事蹟流傳有限,然據《吳醫匯講》所載,何氏精研醫理,臨證經驗豐富,尤擅結合經典理論與臨牀實踐,著有《趨庭雜紀》一卷,收入唐大烈編纂之《吳醫匯講》中,為探討清代吳中地區醫學思想之重要文獻。

學術背景與醫派淵源

何璉所處之吳縣(今屬蘇州),自明末清初以來為中醫溫病學發源地之一,孕育出葉天士、薛雪等溫病大家,形成「吳門醫派」。何氏承襲地域醫學特色,其著作雖未系統成冊,然《趨庭雜紀》所載醫論,反映其對《內經》《傷寒論》之深刻理解,並融合時方驗案,體現吳醫「輕清靈動」之診療風格。

《趨庭雜紀》之醫學見解

  1. 經典理論詮釋
    何璉重視《內經》「天人相應」思想,強調治病需顧及四時節氣與地域環境。書中論及「六氣勝復」對疾病的影響,認為外感病機須分辯風、寒、暑、濕、燥、火之偏勝,與葉天士「辨衛氣營血」之說互有呼應。
  2. 診法特色
    何氏擅長脈診,提出「脈貴有神」之觀點,主張脈象除需辨浮沉遲數外,更應察其「沖和之氣」,此與李時珍《瀕湖脈學》中「胃、神、根」之說相契。其對舌診亦有發揮,記載濕溫病可見「舌苔黏膩如醬」之徵象,補充了溫病辨證細節。
  3. 方藥運用
    何璉用藥注重輕靈透達,如治療風溫初起,善用辛涼輕劑(如桑葉、杏仁、連翹等),避免辛溫助熱。書中亦收錄多則驗案,例如以「升降散」加減治療肝胃氣逆之嘔吐,展現其調和氣機之思路。

醫學貢獻與影響

《趨庭雜紀》雖篇幅簡短,然內容涵蓋理論闡發與臨證心得,反映了清代中期吳中醫家對經典與時病之融合探索。何璉之論述,可視為吳門醫派「崇尚實用、不拘門戶」學風之具體實踐,對後世研究江南地區醫學發展具有文獻價值。

(按:《吳醫匯講》為中國早期醫學期刊之雛形,何璉著作藉此得以流傳,後世醫家如陸懋修等亦曾援引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