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何炳元>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近代中醫名家何炳元(1861-1929),字廉臣,號印巖,晚號越中老朽,浙江紹興人,為清末民初「紹派傷寒」學派之核心代表人物。其學術生涯體現「融貫古今,匯通中西」之特色,於溫病學與傷寒學之結合尤具開創性貢獻。
家學淵源與師承體系
何氏出身紹興世醫之家,幼承庭訓,初習舉業為癢生,後專志岐黃。其師承脈絡多元,先後受業於祖秀山(紹派傷寒傳人)、樊開周(溫病學家)、沈雲臣(內經學家)、嚴繼春(雜病專家)等浙東名醫,兼得傷寒派與溫病派之精要,奠定其「以傷寒法治溫病,以溫病法釋傷寒」的臨證思維。
學術特色與臨證成就
- 寒溫統一論
何氏首倡「六經統三焦」學說,於《通俗傷寒論》重訂本中,將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融入張仲景六經框架,提出「太陽經證多見衛分病,陽明經證多見氣分病」等對應關係,解決寒溫學派長期對立問題。 - 濕溫證治體系
所著《濕溫時疫治療法》系統整理江南濕熱病治療經驗,創制「開達膜原三合湯」(整合達原飲、三仁湯、藿樸夏苓湯),強調「分消走泄」與「透熱轉氣」並用,成為紹派治濕溫之範式。 - 中西匯通實踐
精研合信氏《全體新論》等西洋醫書,在《全體總論》中以「三焦水道」比附淋巴系統,主張「西醫詳形跡而略氣化,中醫重氣化而考形跡」,開中醫生理學現代化之先聲。
醫學著述與文獻整理
何氏畢生著述宏富,可分三類:
- 原創醫論:《何氏醫論》十二卷闡發「標本中氣從化」理論,提出「太陰濕土多從標化,陽明燥金常從中見」等新解;《內經存真》以臨證實效考證《內經》條文。
- 醫著重訂:增補俞根初《通俗傷寒論》為十二卷,增入「六經方藥加減法」等實用內容;將戴天章《廣溫熱論》擴編為五卷,強化「夾雜證」辨治。
- 醫案彙編:《印巖醫話》載急症治驗逾百則,其用紫雪丹救治熱入心包案例,展現「涼開三寶」精準應用。
學術影響與歷史定位
何炳元執紹興醫學會牛耳凡二十載,通過《紹興醫藥學報》培養大批浙派醫家。其門人曹炳章、裘吉生等繼承發展「紹派傷寒」學說,使「重舌診、驗齒齦、察斑疹」的診法特色流衍至今。近代中醫學史視其為「寒溫學派融合之關鍵人物」,所創「表裏雙解七法」仍見於當代《溫病學》教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