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韓淩霄>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韓淩霄

韓淩霄,清代著名醫家,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其父韓奉君精通醫術,家學淵源深厚。韓淩霄承襲家傳醫學,並進一步從姻親楊瑞東學習治痘之術,復拜業師楊章服鑽研脈理,尤擅長瘟、痧二證的診治,積累豐富臨床經驗。早年曾撰《瘟疫要編》,晚年因恐前書未盡其意,遂深入研究吳又可《溫疫論》、劉松峰《松峰說疫》等醫家理論,補其未備,於1881年匯編成《韓淩霄瘟痧要編》四卷。該書系統論述瘟痧證治,結合個人心得,對清代溫病學發展有一定貢獻,門下從學者達二十餘人,影響頗廣。

中醫學術背景與貢獻

  1. 瘟痧證治專精
    韓淩霄所論「瘟痧」,屬中醫溫病範疇,涵蓋具傳染性、發病急驟的熱性病證。其理論承襲吳又可「戾氣致病」說,強調疫毒從口鼻而入,易傷氣血,臨床表現多見高熱、痧疹(皮膚斑疹)、頭痛、煩渴等。韓氏結合脈診與痘疹治法,提出分型辨治:

    • 熱毒熾盛型:重用清熱解毒藥如黃連、黃芩、石膏。
    • 氣血兩燔型:以犀角地黃湯加減涼血散瘀。
    • 痧疹不透型:輔以升麻、葛根透發邪毒。
  2. 脈理與診法特色
    受業師楊章服影響,韓淩霄重視脈象變化與瘟疫預後的關聯。其著作中詳述「痧脈」特點:

    • 初起多見浮數洪大,提示邪在衛分。
    • 若轉沉伏細澀,為毒邪內陷,需警惕逆證。
  3. 治痘術融合
    從楊瑞東習得的治痘經驗,使其在處理瘟痧兼夾痘疹時更具優勢。書中記載以紫草、紅花活血透毒,配合外治法如針刺放血(刺絡)泄熱,反映當時對疫病綜合治療的認識。

著作與傳承

《韓淩霄瘟痧要編》四卷不僅總結前人如吳又可、劉松峰之論,更增補個人臨床驗方,如「清瘟化痧湯」等,體現其融匯創新的學術風格。該書對清代後期溫病學的普及與教學具有推動作用,門徒二十餘人,進一步傳播其學說。

韓淩霄之成就,反映清代醫家對疫病防治的深入探索,其結合家學、師承與臨證實務的學術路徑,亦為中醫傳承的典型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