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蠹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蠹肉
蠹肉,又稱胬肉,為中醫外科名詞,指瘡口處高突增生之肉芽組織。此名首見於明代汪機所著《外科理例》卷一,屬瘡瘍潰後常見之病理表現。
病因病機
蠹肉多因瘡瘍潰後,氣血失調,局部餘毒未清,或陰血虧虛,肌膚失養,導致瘡口新肉生長失衡,形成異常增生。其病機與「瘀血凝滯」「濕熱蘊結」或「正虛邪戀」相關,常見於久潰不斂之瘡瘍。
臨床特徵
蠹肉外觀呈淡紅或暗紅色,質地柔軟,高突於瘡面,形如蠹蟲蛀蝕後之突起,故名。其生長過盛可阻礙瘡口癒合,甚則遮蔽膿液排出,反致邪毒內蘊。
中醫辨治
傳統中醫針對蠹肉,主張內外合治:
- 外治法:
- 以烏梅肉、輕粉等分研末外敷,蝕胬去腐(見《外科正宗》)。
- 或以平胬丹(含硇砂、冰片等)摻瘡面,緩蝕過盛之肉芽。
- 內治法:
- 氣血虛弱者,予托裏消毒散(《醫宗金鑒》)補益氣血、托毒生肌。
- 濕熱瘀阻者,選用活血散瘀湯加減,清熱化濕、祛瘀通絡。
古籍記載
《外科理例》提及蠹肉需「去腐生新」,強調腐肉不盡則新肉難生;《瘍醫大全》進一步指出,蠹肉若色黯紫、堅硬不消,多屬陰證,需溫通化瘀。
蠹肉之辨治,體現中醫「祛腐生肌」之核心思想,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調理氣血陰陽,以促瘡口癒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