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寒郁

病證名,屬郁證之一,指因寒邪內鬱所致之病證。首見於《景嶽全書·雜證謨》。《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八進一步闡述:「寒之所郁,嘔吐清水,腰腹痛,(疒頹)疝癥瘕,下利清白者是。」寒郁多因外感寒邪或陽氣不足,寒凝氣滯,導致氣機不暢,臟腑功能失調。

病因病機
寒郁之成,或因外感寒邪直中三陰,或因內傷生冷,陽氣受損,寒從內生。寒性收引,易凝滯氣血,阻遏陽氣,使經絡閉塞,氣血運行不暢。寒邪客於不同臟腑經絡,則表現各異:

  • 寒郁中焦:脾胃陽虛,升降失司,見嘔吐清水、脘腹冷痛、下利清穀。
  • 寒滯肝脈:肝經循行部位氣血凝滯,見少腹冷痛、睾丸墜脹、(疒頹)疝。
  • 寒凝胞宮:女子經行不暢,經血色暗有塊,或見癥瘕積聚。

臨床表現

  1. 主症: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喜熱飲,面色蒼白或青黯。
  2. 局部症狀
    • 嘔吐清水痰涎(寒犯胃腑)。
    • 腰腹冷痛,得熱則緩(寒客經絡)。
    • 下利清稀,甚至完穀不化(脾腎陽虛)。
    • 男性(疒頹)疝、女性經閉癥瘕(寒凝下焦)。

治法與方藥
以「溫寒散郁」為原則,根據病位深淺輕重選方:

  • 理中湯(《傷寒論》):溫中散寒,主治中焦虛寒之嘔利腹痛。
  • 五積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發表溫裡,適用於寒邪內外俱盛,氣血痰濕鬱結者。
  • 常用藥物配伍:
    • 溫中散寒:乾薑、肉桂、吳茱萸、丁香、蓽茇。
    • 行氣解郁:香附、木香、高良薑。
    • 若兼血瘀,可佐川芎、當歸;痰凝者加半夏、陳皮。

鑒別要點
寒郁需與其他郁證區分:

  • 氣郁:以胸脅脹滿、噯氣頻作為主,少見寒象。
  • 濕郁:苔膩身重,病勢纏綿,寒濕相兼者需溫化並行。
  • 熱郁:雖有氣滯,但見口苦苔黃、尿赤便結,與寒郁迥異。

寒郁之治,重在辨明寒邪所客之經絡臟腑,結合患者體質,選藥宜辛溫通散,使陽氣復而寒凝解,氣機自暢。歷代醫家如張景嶽、沈金鰲等皆強調「因寒致郁,非溫不散」之理,臨床需靈活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