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濕髮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寒濕髮黃

寒濕髮黃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屬「陰黃」範疇,首見於《證治匯補·黃病章》。其病因多由寒濕內蘊、脾陽虧虛,致使膽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膚而發黃。此證因陰寒遏鬱,濕濁困滯,故黃色晦暗如煙熏,與陽黃之鮮明如橘色迥異,臨床須詳辨。

病因病機

  1. 寒濕侵襲:外感寒濕之邪,或久居濕地,寒濕內侵,困阻中焦。
  2. 脾陽不振:素體脾虛,或過食生冷,損傷脾陽,運化失職,濕濁內停。
  3. 膽液外溢:寒濕鬱滯,阻遏膽道,膽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膚而發黃。

證候表現

  • 主症:身目俱黃,色澤晦暗如煙燻,日久不退。
  • 兼症:神疲倦怠、畏寒肢冷、脘腹痞滿、食欲不振、口淡不渴。
  • 二便:大便溏薄或不成形,小便短少而色淡黃。
  • 舌脈:舌質淡胖,苔白膩或滑膩;脈象沉遲濡緩,或細弱無力。

治法方藥
以「溫陽健脾、化濕退黃」為治療大法,常用方劑如下:

  1. 茵陳術附湯(《醫學心悟》):
    • 組成:茵陳蒿、白朮、附子、乾薑、肉桂、甘草。
    • 功效:溫中散寒,健脾利濕。適用於寒濕偏重兼脾虛者。
  2. 茵陳四逆湯(《傷寒論》加減):
    • 組成:茵陳蒿、附子、乾薑、炙甘草。
    • 功效:回陽救逆,化濕退黃。適用於陰寒內盛、陽氣衰微者。
  3. 理中湯加味(《傷寒論》基礎加減):
    • 組成: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加茵陳蒿、茯苓。
    • 功效:溫補脾陽,滲濕和胃。適用於脾陽虛弱為主者。

鑑別要點
與「陽黃」對比:

  • 陽黃:濕熱為患,黃色鮮明,發熱口渴,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 寒濕髮黃:陰寒主證,黃色晦暗,畏寒肢冷,便溏尿少,舌淡苔白膩,脈沉遲。

相關條目延伸

  • 黃疸:泛指以身黃、目黃、小便黃為主症的疾病,分陽黃、陰黃兩大類。
  • 陰黃:黃疸屬虛寒者,除寒濕髮黃外,尚包括「瘀血髮黃」、「虛黃」等變證。

寒濕髮黃之關鍵在於脾陽虛衰,治療需標本兼顧,溫化並行,以恢復中焦運化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