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栗不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寒栗不復

概念溯源

寒栗不復一詞首見於《靈樞·經脈》篇,原文記載:「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此語揭示了人體經脈氣血盛衰與體溫調節的密切關係。該症候特指患者出現寒戰症狀後,無法自然回復正常體溫的病理狀態,屬中醫「寒證」範疇中的特殊表現。

病機闡釋

從經絡理論解讀,此症多因正氣虛衰,經脈氣血不足,陽氣不能溫煦體表所致。具體病機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1. 衛陽虛損:衛氣具有溫分肉、充皮膚的功能,當衛陽不足時,肌表失溫,出現持續寒顫
  2. 營衛失和:營衛協調障礙導致體溫調節失常,症見寒戰而不得解
  3. 陽虛陰盛:命門火衰,陰寒內盛,呈現內真寒外假熱之象

臨床分類

根據虛損程度與病位深淺,可分為三類證型:

  • 經絡寒栗:邪客經絡,氣血凝滯,症見局部寒冷不溫
  • 臟腑寒栗:腎陽虛衰,火不暖土,表現為全身畏寒、四肢厥逆
  • 真寒假熱:陰寒內盛,格陽於外,可見面赤煩躁而身寒不減

脈象特徵

此症常見以下脈象變化:

  • 脈沉遲無力:主陽氣虛衰
  • 脈微欲絕:示陽氣將脫
  • 脈浮大中空:為虛陽外越之兆

鑒別要點

需與以下證候相區別:

  1. 風寒表證:雖有惡寒,但得汗可解
  2. 瘧疾寒戰:往來寒熱,發有定時
  3. 熱深厥深:雖肢冷但胸腹灼熱

治療原則

歷代醫家提出多種治法:

  • 溫補命門:選用右歸丸加減
  • 通陽散寒:當歸四逆湯為代表方
  • 益氣固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化裁
  • 回陽救逆:四逆湯急溫之

經典案例

《傷寒論》少陰病篇記載:「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其中通脈四逆湯證所描述的「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即與寒栗不復病機相通。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特別強調:「陽虛之體,最易感寒,寒中厥陰,則肢冷脈伏。」此論進一步闡明了陽氣虛弱與寒栗症狀的內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