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寒栗

寒栗,又稱振寒,為中醫證名,指惡寒症狀之甚者,臨床表現為身形顫栗,明顯畏寒,甚則肢體抖動。《靈樞·口問》提及:「陽氣虛,陰氣盛,故為寒栗。」此證多因陰寒之邪內盛,或陽氣虛衰,未能溫煦肌表所致,屬外感或內傷皆可見之。

病因病機
寒栗之成,主要與陰陽失調相關:

  1. 陰寒內盛:寒邪直中,或內寒凝滯,陽氣被遏,不得外達,肌表失溫,故見顫栗。
  2. 陽氣虛衰:素體陽虛,或久病傷陽,衛外不固,陰寒獨盛,亦可引致寒栗。《素問·調經論》云:「陽虛則外寒」,正此義也。
  3. 外邪襲表:風寒之邪客於太陽經,衛陽被鬱,正邪交爭,見惡寒戰慄,常見於外感初期。

證型辨析
寒栗須與相近症候區別:

  • 惡寒:僅覺怕冷,無明顯顫抖,多屬表證輕症。
  • 寒戰:寒栗之劇者,常伴高熱,屬邪正劇烈相爭之象,如瘧疾或熱病初期。
  • 畏寒:多屬陽虛內寒,得溫可緩,無顫抖之狀。

相關經典論述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述「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提示寒栗可見於太陽傷寒證。
  • 《金匱要略》論瘧病時提到「寒慄鼓頷」,描述邪入少陽之寒熱往來表現。

寒栗一證,不僅見於外感,內傷雜病中若陽衰陰盛,如少陰病之「脈微細,但欲寐」者,亦可伴見寒栗,當細辨病位與病性,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