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痺白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寒痺白喉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屬「喉痺」範疇,其特徵為咽喉劇痛,伴見白骨樣垢塊橫亙喉間,或局部黏膜蒼白腫硬,猶如「白骨」顯現,故名。此證多因陰寒內盛或虛火上炎,導致氣血凝滯、痰濁結聚而成,以下分述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治法方藥。


病因病機

  1. 陰火上熾,垢結成塊
    素體陰虛或久病耗傷,虛火循經上灼咽喉,蒸熬津液為痰,痰火互結,化生腐垢,黏附喉間,形成白骨樣物。此類證型雖見「火象」,實因陰虛不能制陽,本虛標實。
  2. 陽虛寒凝,氣血痺阻
    過食生冷或寒邪直中,脾腎陽氣受損,陰寒內生,寒性收引,致咽喉氣血運行不暢,痰濕凝而為痺。此類患者多伴全身虛寒之象,如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等。
  3. 少陰經氣逆亂
    足少陰腎經循喉嚨,若腎中真陽不足,陰寒之氣上逆,客於咽喉,可發為寒痺,甚則局部黏膜失溫而蒼白腫硬。

臨床表現

  • 主症:咽喉刺痛或冷痛,痛勢劇烈,吞咽困難,喉間可見灰白或蒼白色腐膜,形如骨片,或黏膜腫硬色淡。
  • 兼症
    • 陰虛火熾者,可見咽乾口燥、煩熱盜汗、舌紅少津。
    • 陽虛寒盛者,多伴畏寒蜷臥、口淡不渴、小便清長、脈沉遲。

治法與方藥

  1. 益氣祛寒,溫陽散結(適用於陽虛寒凝)

    • 主方:附子湯合半夏散加減
      • 黃芪(補益肺脾之氣,托毒外達)
      • 附子(溫腎助陽,散寒通痺)
      • 半夏(化痰散結,降逆開痺)
      • 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加減:寒甚者加乾薑、細辛;痰濕重者加白芥子、陳皮。
  2. 滋陰降火,化痰利咽(適用於陰虛火熾)

    • 主方:知柏地黃丸合桔梗湯
      • 知母、黃柏(清降虛火)
      • 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腎陰)
      • 桔梗、牛蒡子(宣肺利咽,載藥上行)
  3. 通絡活血,解痺止痛(通用輔助治法)

    • 可酌加當歸、赤芍活血化瘀,或桂枝溫通經脈,助氣血運行。

古籍考據

《醫學入門》提及:「寒客少陰,咽喉痛如刀刺,名曰寒痺」;《外科正宗》亦載:「陰毒喉風,咽喉腫痛,寒氣上攻,色白如凝脂」。此二說與寒痺白喉之寒證描述相合,可互為參照。

寒痺白喉一證,須辨明寒熱虛實,尤重陰陽之別,用藥時慎防虛虛實實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