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寒痺
寒痺,又稱「痛痺」、「骨痺」,為中醫痹證之一,以寒邪偏盛為主要病理特徵。此病名首見於《靈樞》,其成因與人體感受寒濕之邪,留滯經絡關節,導致氣血凝澀不通有關。

病因病機

《靈樞·賊風》指出,寒痺多因長期濕邪侵襲,伏留於血脈、分肉之間,復感風寒,致使「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而成。此外,情志失調、飲食不節或腠理疏泄不當,亦可誘發。《靈樞·壽夭剛柔》進一步描述其症狀為「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強調寒性收引凝滯,導致疼痛纏綿、局部麻木。

臨床表現

寒痺以肢體關節劇痛為主,特點為:

  • 疼痛拘急:關節冷痛如錐刺,遇寒加劇,得溫稍緩。
  • 活動受限:四肢攣縮,關節浮腫或僵硬,甚則屈伸不利(《證治準繩·雜病》)。
  • 皮膚感覺異常:如《張氏醫通》提及「皮痺」一證,可見皮膚麻木、如蟲行感,然此說與傳統寒痺有別,僅備參考。

辨證分型與治法

歷代醫家依寒邪侵犯經絡不同,提出分經論治:

  1. 太陽經寒痺
    • 無汗:屬營分受邪,宜麻黃續命湯發散風寒。
    • 有汗:屬衛氣不固,用桂枝續命湯調和營衛。
  2. 陽明經寒痺
    • 寒鬱筋脈,伴前額拘痛,以幹葛續命湯升散陽明之邪。
  3. 少陽經寒痺
    • 脅肋連及肢節痛,投柴胡續命湯疏解少陽。

通用方劑

  • 十味羌活湯:通治三陽經寒痺,祛風散寒兼除濕。
  • 定痛丸加減:配伍羌活、桂枝,增強溫通止痛之效。
  • 五積散:針對寒濕凝滯兼氣血不暢者,可溫中解表。
  • 五靈散:專治痛甚者,活血散寒力峻。

外治法

《內經》載有「火焠」(灸療)與「藥熨」之法,通過溫熱刺激驅散寒邪,改善局部氣血運行,臨床可配合艾灸、溫針或熱敷患處。

相關概念辨析

寒痺需與「皮痺」、「濕痺」鑑別:

  • 皮痺:以皮膚麻木無痛為特徵,屬寒邪淺襲皮毛,與寒痺之深伏筋骨不同。
  • 濕痺:痛處重著黏滯,與寒痺之冷痛收引有異。

寒痺為痹證中病性偏寒者,深入理解其病機與治法,需結合《內經》「不通則痛」及後世「寒者熱之」原則,靈活運用溫散通絡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