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磨練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磨練髎

磨練髎為中醫解剖部位名稱,意指人體中可活動之關節結構,屬「髎」範疇,見載於清代《傷科匯纂》。此書闡述:「骨髎者,兩骨相交活動之處也」,並以傳統器物譬喻其形質功能——如臼之承杵、樞之運肩,或若桔橰之機關,需賴筋絡繫束連結,方能轉運自如而無滯礙。

中醫理論中的髎與關節機能
在中醫理論體系中,「髎」為骨節間隙或骨端相接之處,主司屈伸活動。其生理特性強調「筋束骨、骨張筋」之互動關係,筋骨協調方能維持關節靈活穩定。磨練髎之功能運作,與經氣濡養密切相關:

  1. 氣血濡潤:十二經筋網絡維繫關節,而營衛氣血循行濡潤,使骨髎滑利。若氣滯血瘀或氣血虧虛,易致動作澀滯。
  2. 肝腎所主:肝主筋、腎主骨,肝血充盈則筋柔,腎精充足則骨健,二者共同影響磨練髎之耐損能力。

傷科應用與病理特點
傳統傷科視磨練髎為易受外力損傷之部位,常見病機如:

  • 脫臼錯縫:骨端離位,多因跌仆扭挫,致筋絡拘急,氣血瘀阻。
  • 慢性勞損:長期不當用力或虛弱,導致筋枯骨痿,關節聲響或活動受限。

與經絡學說的關聯
磨練髎之所在,常為經絡氣血匯聚轉輸之樞紐。例如:

  • 肩髃(大腸經):肩關節處,活動頻繁,需氣血暢旺以維持功能。
  • 環跳(膽經):髖部樞紐,關係下肢靈活,膽經氣滯易見該處痹痛。

此類關節之調治,傳統重視手法復位配合藥物外敷內服,以行氣活血、強筋壯骨為則,而針灸取穴亦多鄰近磨練髎周邊,以通調局部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