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膕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膕中

膕中為人體部位名,位於膕窩中央,即膝關節後方凹陷處,相當於中醫針灸學中的委中穴所在位置。此處為足太陽膀胱經之重要腧穴,亦為四總穴之一,具有重要之生理與治療意義。

膕中之經絡歸屬與特性

膕中對應之委中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為該經之合穴,五行屬土。《靈樞·九針十二原》載:「委中者,屈伸而取之。」因其位於膝後膕窩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之間,於屈膝時顯露更為明顯。

膀胱經為人體最長之經脈,主一身之表,委中穴作為其合穴,具疏調膀胱經氣、通行氣血之效,故臨床多用於治療腰背部及下肢疾患。

膕中之中醫應用

  1. 主治功能
    委中穴在中醫典籍中被譽為「腰背委中求」,意指腰背部疾病可透過刺激此穴緩解。其主治包括:

    • 腰脊強痛、坐骨神經痛
    • 下肢痿痺、膝關節屈伸不利
    • 中暑、熱病汗不出
    • 小便不利、丹毒、瘡癤
  2. 刺灸方法
    傳統針灸中,委中穴可直刺0.5~1寸,或於靜脈點刺出血以瀉熱毒。古代醫家尤擅以刺絡放血法治療急性腰痛或熱症,如《針灸大成》提及:「凡患風痹痿厥,刺委中出血,其病立已。」

  3. 配伍應用
    委中常與其他穴位配伍,以增強療效,例如:

    • 腎俞大腸俞治慢性腰痛
    • 承山崑崙緩解小腿轉筋
    • 曲池血海用於皮膚瘙癢

膕中之生理意義

除針灸應用外,膕中於中醫解剖學中亦為氣血匯聚之處。膕窩內有膕動脈膕靜脈脛神經通過,故中醫認為此處氣血豐沛,適度按揉可疏通經絡,改善下肢循環。此外,膕中區域之肌肉(如腓腸肌、半腱肌等)若攣急僵硬,亦可透過推拿手法鬆解,以恢復關節活動度。

綜觀之,膕中(委中穴)在中醫學中兼具診斷與治療價值,無論於經絡理論或臨床實務皆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