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膕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膕血

證名
膕血為中醫病證名,臨床以膕窩(即委中穴或委中穴附近)無故出血為主證。此證首見於《證治匯補·胸膈門》,書中記載:「……委中穴搔之血出不止,謂之膕血。」意指患者於膕窩處即使輕微搔抓,亦可能導致出血難止,與一般外傷出血不同,屬於自發性或易誘發性出血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膕血多因「腎與膀胱經虛熱」所致。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膕窩(委中穴為其合穴),而腎與膀胱相表裡。若腎陰虧虛,虛火內生,或膀胱經有熱,熱迫血妄行,則血不循經,外溢於腠理,發為膕血。此外,氣血兩虛、脾不統血,或瘀血阻絡,致血行異常,亦可能引發此證。

辨證要點

  1. 出血特徵:膕窩處自發性或輕微刺激後出血,血色多鮮紅,嚴重者難以自止。
  2. 兼症:或伴隨腰膝痠軟、潮熱盜汗(腎陰虛表現);或見小便短赤、心煩口渴(膀胱經有熱);若屬氣血虛者,可見面色蒼白、乏力等。
  3. 舌脈:虛熱者舌紅少苔,脈細數;氣血虛者舌淡,脈弱。

治療
清代醫家沈金鰲於《雜病源流犀燭》中主張以「十全大補湯」治療此證,該方具益氣補血、調和陰陽之效,適用於氣血兩虛所致的血證。然臨床需依證型加減:

  • 腎陰虛火旺:可選用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
  • 膀胱經血熱:配合涼血止血藥,如生地、丹皮、赤芍等。
  • 瘀血阻絡: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如歸尾、桃仁、紅花,但仍需顧護氣血。

相關名詞參照
此證與「肌衄」(指非外傷性皮膚出血)病機有部分相似之處,均可因血熱、氣虛或血瘀導致,然膕血特異性定位於膕窩,屬肌衄之一種特殊表現。

補充說明
委中穴別名「血郄」,為足太陽膀胱經重要穴位,傳統用於治療腰背痛、中暑等,其特性與血分相關,故該處異常出血亦反映經脈與臟腑氣血失調。治療時除針對病因用藥,亦可配合針灸或局部外治,如艾灸以溫攝止血(適用於虛寒者),但需依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