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膕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膕血,中醫名詞,指膕窩(委中穴或委中穴附近)出血的證候。
《證治匯補.胸膈門》記載:「……委中穴搔之血出不止。謂之膕血。」並指出此證由腎與膀胱經虛熱所致。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主張用十全大補湯治療。
膕血的臨床表現為膕窩(委中穴或委中穴附近)出血,出血量多少不等,可自發性出血,也可因搔抓、按壓等刺激引起出血。出血時,患者常感覺疼痛,嚴重者可伴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
膕血的病因主要與腎與膀胱經虛熱有關。腎與膀胱經虛熱,可導致膕窩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血液滲出而形成膕血。此外,膕血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外傷、腫瘤等。
膕血的治療以補益腎陰、清熱涼血為主。常用方藥有十全大補湯、知柏地黃丸等。
膕血的預防主要是避免膕窩受傷,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膕血是中醫臨床常見的證候,其發病原因複雜,臨床表現多樣,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因此,患者在出現膕血的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