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膕然未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膕然未僂

「膕然未僂」為中醫古籍中描述人體姿態與體質特徵的專有名詞,首見於《靈樞·通天》。該篇將人之體質分為「五態」,其中「太陰之人」之形貌特徵即包含此語。原文明謂:「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明代醫家張介賓註解時進一步闡釋:「膕然未僂,言膝膕若屈而實非傴僂之疾也。」意指此人外觀似有屈膝之態,然並非真正的佝僂病(如先天畸形或脊柱變形所致),而屬生理性表現,反映其體質特性。

中醫學理分析

  1. 詞義考據

    • 「膕」指膝後凹陷處(即膝膕窩),中醫經絡學中為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所過之處;「僂」即背部屈曲之病態。「未僂」強調雖形似屈曲,實無病理變化。此語凸顯中醫「形神合一」之觀察法,注重外在姿態與內在體質的關聯性。
  2. 太陰之人體質特徵
    《靈樞》形容太陰之人「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提示此類體質多陰沉晦滯、氣機內斂,身形雖高大(「臨臨然長大」),卻顯拘謹之態。「膕然未僂」正是其氣血運行偏於內收的外在表現,可能伴隨足三陰經氣血偏盛或太陽經氣不暢,導致膝部微屈如蓄勢之狀,然關節無損。

  3. 與經絡臟腑的關聯
    膝部運動與肝腎二臟關係密切。《素問·脈要精微論》提及「膝者筋之府」,肝主筋,腎主骨,若肝血虧虛或腎氣不足,可致筋骨萎弱而屈伸不利。然「膕然未僂」屬生理性表現,或與太陰之人陰血濡潤、筋脈柔韌的特性相關,故雖形屈而功能無礙。

歷代醫家見解

除張介賓外,清代張志聰在《黃帝內經靈樞集注》中亦強調,五態之人「各有其形,各具其性」,太陰之人的姿態特徵與其「多陰而無陽」的體質相應。現代中醫體質學說中,此類描述可視為「陰盛型」體質的早期分類依據,提供辨證時形神合參的範例。

綜言之,「膕然未僂」不僅是對特殊體態的描繪,更蘊含中醫「司外揣內」的診斷思維,透過外在形態推測氣血陰陽之偏頗,為體質辨識與經絡理論的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