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郭照幹>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便顏色在中醫學中稱為「溺色」或「溲色」,為「四診」中望診的重要環節。《黃帝內經》早有「五色辨病」之論,溺色變化可反映臟腑氣血盛衰與病邪性質。宋代婦科名醫郭昭幹(號文勝)於《婦人方論》中特別指出:「女子溲色青白者多血虛,赤澀者多胞熱」,顯示溺色辨證於婦科尤具意義。
常見溺色與中醫辨證
- 清白如水
《諸病源候論》稱「小便白」,多屬「虛寒證」。腎陽不足者,氣化失司,水液不化,常見溺清長而頻;脾肺氣虛者,水穀精微不攝,則溺色淡白。若溺後澄凊結如膏,稱「膏淋」,乃腎虛不固所致。 - 淡黃至深黃
常人溺色微黃,然色若橘皮者,多屬「濕熱」。膽熱熾盛者,溺黃染衣;心火下移小腸則溺短赤;若黃如濃茶,伴目黃身黃,則為「黃疸」,與肝膽濕熱或寒濕困脾相關。《丹溪心法》云:「溺黃有寒熱之異,須參合脈證。」 - 赤色或血尿
溺赤帶血,稱「血淋」或「溲血」。下焦濕熱者,血尿灼痛;心火亢盛者,溺赤無痛;瘀血內阻則尿色紫暗夾塊。郭昭幹論婦人「經閉溺赤」時指出:「此胞脈瘀熱,非獨通淋可解」,強調需從衝任調治。 - 醬油色或濁溺
溺色深褐近醬,古稱「溺濁」,多因「腎虛夾濕」或「濕熱蘊結」。《醫宗必讀》謂:「濁溺如泥者,責之命門火衰;若濁而腥臭,乃濕熱下注膀胱。」 - 青綠色
罕見而多屬「肝鬱化火」或「膽汁外溢」。《證治準繩》載:「溺青如靛,肝氣橫逆,侮其所勝。」此證多伴脅痛口苦。
溺色動態變化之義
《景岳全書》提及:「晨溺色深,晝淡暮滯,此生理之常。」然若溺色驟變,如白晝清而夜間赤,或飲水多仍色濃,則屬病態。元代醫家朱震亨更重視「溺色與情志相關」,如憂思過度可致溺色青白,恚怒則溺赤。
歷代醫家如郭昭幹,除觀察溺色外,更結合溺量、次數及氣味綜合辨證。其診婦人病,必問「溲色與月事之應」,以判衝任氣血之變,此乃中醫「司外揣內」之奧妙所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