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蠹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蠹疽,又稱缺盆疽、鎖骨疽、發歷疽、石疽、歷瘡,是指生於鎖骨上窩處的癰。
蠹疽的病因是肝膽二經積熱,導致氣血不通,筋脈拘急,濕熱內蘊,結聚成毒,發為癰腫。
蠹疽的症狀是患部腫大如豆,漸大如李,色紫,堅硬疼痛,可兼見寒熱往來,筋脈拘急,不思飲食、胸腹膨脹,小便短澀等全身症狀。
蠹疽的治療方法是清熱、解毒、利濕。可先內服奪命丹;次服六一散通利小便;膿將成,宜服內托黃芪散;氣血虛甚者,服十全大補湯托補之。外治初宜艾炷隔蒜灸。餘內、外治法同外癰。
蠹疽的預後是一般預後良好,但若治療不當,則可能會導致癰腫潰破,化膿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蠹疽者,生於缺盆穴,狀如蟲蠹,故名。其發由肝膽二經積熱,氣血不通,筋脈拘急,濕熱內蘊,結聚成毒,發為癰腫。其狀初起腫大如豆,漸大如李,色紫,堅硬疼痛,可兼見寒熱往來,筋脈拘急,不思飲食、胸腹膨脹,小便短澀等全身症狀。治宜清熱、解毒、利濕。可先內服奪命丹;次服六一散通利小便;膿將成,宜服內托黃芪散;氣血虛甚者,服十全大補湯托補之。外治初宜艾炷隔蒜灸。餘內、外治法同外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