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蠹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蠹疽

病名
蠹疽,又稱缺盆疽鎖骨疽發歷疽石疽歷瘡,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首載於《外科啟玄》卷六。此症發於缺盆穴(鎖骨上窩凹陷處),因肝膽二經積熱鬱結,氣血壅滯,化火成毒所致。

病因病機
《外科正宗》云:「癰疽雖屬外科,其本實根於內。」蠹疽多因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飲食不節,濕熱內蘊,致使肝膽二經氣血失和,熱毒聚於缺盆。其病位屬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所過,經氣不暢,則腫硬作痛。

臨床表現
初起腫如豆粒,漸增如李,皮色紫暗,質地堅硬,疼痛劇烈。全身可見寒熱往來(類似少陽病證)、筋脈拘急、胸悶腹脹、納呆、小便短赤等症。若熱毒熾盛,可腐肉成膿;若遷延不癒,氣血耗傷,則轉為虛證。

辨證論治

  1. 初期(熱毒壅盛)

    •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散結。
    • 方藥:先服奪命丹(《外科全生集》)以攻毒瀉火;次用六一散(滑石、甘草)通利小便,導濕熱下行。
    • 外治:隔蒜灸法,取獨頭蒜切片置患處,上燃艾炷,藉蒜辛溫與艾火溫通之力,散結消腫。
  2. 成膿期(膿毒蘊結)

    • 治法:托毒透膿。
    • 方藥內托黃芪散(《醫宗金鑒》),以黃芪、當歸補益氣血,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促膿外透。
  3. 後期(氣血兩虛)

    • 治法:補益氣血,生肌收口。
    • 方藥十全大補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溫補氣血,助瘡口癒合。

外治通則
參照外癰治法:膿成宜切開排膿,潰後用提膿祛腐藥(如九一丹),腐盡則生肌散收口。若堅硬不潰,可外敷沖和膏(《外科正宗》)以軟堅散結。

古籍考據
《外科啟玄》強調此症「屬肝膽鬱火」,與石疽之「堅硬如石」特性相類;《醫宗金鑒》則分述其虛實治法,謂「實者瀉之,虛者補之」,臨證需辨明標本。

附:相關名詞

  • 缺盆穴:屬足陽明胃經,為氣血匯聚之處,癰疽發此多險峻。
  • 石疽:泛指腫硬如石的疽症,蠹疽屬其一類,然病因有異,不可混同。

此症凶吉繫於辨證精準,用藥及時,故歷代醫家皆重其內外合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