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郭誠勳>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郭誠勳(字雲臺),清代海昌(今浙江海寧)人,出身醫學世家。初習儒業,後承家學,專精醫道。其治學強調「博覽廣採,融會諸家」,反映了清代醫家注重實證與經驗整合的學術風氣。
醫學著作與學術貢獻
- 《證治針經》四卷(1832年)
以葉天士《臨證指南》為綱領,廣收名家醫案,內容涵蓋傷寒、內科雜病、婦科、兒科及五官科證治。書中援引紀昀(曉嵐)治疫病之論述,尤重溫病學派與傷寒理論的結合,體現清代醫家對疫病辨治的多元見解。特色在於以歌訣形式歸納證治準則,便於臨床運用,如「濕熱相搏,舌黃膩,當從三焦分消」,反映其對濕溫病機的獨到見解。 - 《證治歌訣》四卷(1823年)
以韻文編纂臨床心法,系統整理內科雜病辨證綱目。書中將臟腑辨證與六經、衛氣營血學說結合,如「肝郁化火擾心神,梔子逍遙可相因」,凸顯其對情志致病機轉的重視,並融合李東垣脾胃論與朱丹溪滋陰學說,展現清代醫家對金元四大家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學術思想特色
- 兼容並蓄的辨證體系
《證治針經》除收錄張仲景傷寒方略外,亦採納吳鞠通《溫病條辨》衛氣營血分證法,並參酌王清任《醫林改錯》瘀血學說,顯示其對解剖實證與傳統辨證的兼收。 - 重視方藥的臨床實效性
書中強調「方隨證變」,如治暑濕提出「白虎加蒼術」之變通,體現清代醫家對經方化裁的靈活性,符合葉天士「藉術以達醫」的實踐精神。
郭氏著作兼具臨床實用性與理論總結,對晚清溫病學與雜病診治的發展具有承先啟後意義,其歌訣體例更影響後世如《醫學三字經》等普及性醫籍的編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