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炅則氣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炅則氣洩

「炅則氣洩」為中醫基礎理論中之重要病理概念,出自《素問·舉痛論》,闡述人體受熱邪侵擾時,陽氣隨汗液外散之生理變化。「炅」(音jiǒng,同「炯」)意指熱邪熾盛,此處特指外感或內生之熱邪作用於人體,導致腠理疏張、氣機外泄的過程。

經文原義與生理機制

《素問·舉痛論》言:「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洩,故氣洩。」其核心論述如下:

  1. 腠理開泄:熱邪迫襲肌表,陽氣亢奮而腠理(皮膚肌肉間隙)鬆弛,此為衛氣「溫分肉、充皮膚」功能過度之表現。
  2. 榮衛失調:衛氣主司毛孔開闔,熱盛時衛陽外趨,與營陰協調失衡,腠理不固,汗孔洞開。
  3. 汗泄氣耗:「汗為心之液」,且「陽加於陰謂之汗」。大汗淋漓不僅耗傷津液,陽氣亦隨汗液脫失,形成「氣隨津脫」之病理。

與相關理論之聯繫

  1. 陰陽互根:陽氣依附於津液而存,過汗不僅傷陰,更易致「陽無所附」而氣虛,甚則亡陽。
  2. 氣機升降:此現象屬「氣機外越」的一種,與「驚則氣亂」「勞則氣耗」等同為《舉痛論》「九氣為病」之範疇。
  3. 後世發揮
    • 張仲景《傷寒論》中「大汗亡陽」之說與此相承,如桂枝加附子湯證即為固表回陽之治。
    • 溫病學派更進一步區分「暑耗元氣」與「濕熱鬱蒸」對氣機的不同影響。

臨床辨證要點

「炅則氣洩」之變證常見於:

  • 外感熱病:如暑溫患者大汗後神疲、脈虛大,屬暑熱迫津、氣陰兩傷。
  • 內傷雜病:陰虛火旺者盜汗頻作,亦暗合「熱迫氣泄」之理,然病機更深及精血。
  • 治療禁忌:此理論提示,熱證發汗需謹守「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之度,避免過汗傷正。

綜上,「炅則氣洩」深刻揭示了熱邪—腠理—汗液—陽氣四者之因果鏈條,為中醫診治熱病及汗證提供關鍵病機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