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輕剝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輕剝離(舌剝苔)之中醫辨證析義
「輕剝離」為中醫舌診術語,亦稱「剝苔」,指舌面苔垢局部或全部突然脫落,顯露舌質光紅或淡白之象。此症多因胃陰耗竭、胃氣大傷所致,然其剝落部位與範圍深淺,可反映病機層次及臟腑虛損之異,現分述如下:
一、辨位分證
- 舌後半部剝苔
提示邪氣初入裡,未及深層,然胃氣已傷。此證常見於外感病傳變過程中,或素體脾胃虛弱者。邪未盡而正先虛,治當清餘邪、顧護胃陰。 - 舌前半部剝苔
多屬表邪雖減,但中焦痰飲或食積未化。此類患者可見胸脘痞悶、噯腐吞酸,反映邪鬱胃腸,氣機壅滯,需兼調中州。 - 舌心剝苔(地圖舌)
主陰虛、血虛或胃氣受戕。若舌中心苔剝如錢幣,周邊苔垢殘存,多為氣陰兩虛;若舌絳無苔而燥,則屬陰虧火旺,常見於溫病後期或久病耗傷真陰者。
二、病機溯源
《辨舌指南》言:「厚苔驟退,舌光而燥者,胃氣漸絕,病多兇危。」剝苔之成,源於胃陰不能上承以化苔,或胃氣衰敗無力蒸騰濁氣。臨床須結合苔色與質地:
- 苔白剝脫:多屬氣陰不足,或寒濕久鬱傷陽。
- 苔黃剝落:常示濕熱灼陰,或痰火內擾。
- 舌質淡白剝苔:氣血兩虛,脾失健運。
- 舌質紅絳剝苔:陰虛火旺,津液枯涸。
三、兼症析微
剝苔若伴 舌面裂紋 ,則陰傷更甚;若見 舌體瘦薄 ,多為久病精血虧耗。另有「類剝苔」,苔垢剝落處隱現新生薄苔,屬胃氣來復之兆,與真剝苔之惡候有別。
此症之辨,須參合脈證。如虛火浮越者,脈多細數;胃氣衰微者,脈來濡弱。學者當知,剝苔非獨見於危證,然凡驟現而無續生之勢者,必當深究其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