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痼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痼痺

痼痺為中醫病證名,指經久不癒、纏綿難愈之痺證。痺證多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致使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久而凝聚成痼,留滯於筋骨關節之間,形成頑固難除之病狀。《靈樞·官針》提及:「病在經絡痼痺者,取以鋒針。」說明古人已認識到此類頑固痺證需以特殊針具治療。

病因病機
痼痺之成因,多由正氣不足,腠理疏鬆,外邪乘虛而入,蘊結於經絡,氣血痹阻。其病機特點為「久病入絡」,邪氣深入,與痰濁、瘀血互結,膠着難解。《醫宗金鑒》指出:「痼痺者,痼結不去,痹着不通。」邪氣久羈,不僅損傷筋骨,更可累及臟腑,尤以肝腎為甚,因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使病情愈加纏綿。

臨床表現
痼痺常見關節疼痛、腫脹、變形,活動受限,甚則僵硬強直。疼痛特點多為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溫稍減。病程長者,可見肌膚甲錯、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象沉澀或弦緊,此為氣滯血瘀之象。

治療原則
治療痼痺,當以活血化瘀、祛風散寒、化痰通絡為主,兼顧補益肝腎。古籍記載鋒針刺絡放血之法,適用於痼痺痼結於經絡者,可破血逐瘀,開通閉塞。內服方藥常選用身痛逐瘀湯、獨活寄生湯等加減,以疏通氣血、祛除痼邪。若兼肝腎不足,可酌加龜板、鹿角膠等補益精髓,強壯筋骨。

痼痺之證,病程纏綿,治療需持久耐心,標本兼顧,方能漸收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