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固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固洩」之詳解

「固洩」為中醫學中描述二便功能異常的一組對立概念,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厥固洩,皆屬於下。」此處「下」指下焦,即人體下部臟腑(如腎、膀胱、大腸等)功能失調所引發的病症。「固」與「洩」分別代表二便閉塞不通與失控外洩的病理狀態,兩者皆反映下焦氣化失常,與腎氣虛衰、膀胱失司或腸道傳導失職密切相關。

「固」之病機與表現
「固」指大小便閉結不通,屬「閉證」範疇。

  • 病因病機
    1. 腎陽虛衰:腎主二陰,若命門火衰,氣化無力,可致陰寒凝滯,水液不得蒸騰,形成尿閉或便秘。
    2. 濕熱下注:濕熱蘊結下焦(如膀胱或大腸),阻遏氣機,導致小便澀滯或大腸燥結。
    3. 氣滯血瘀:情志郁結或瘀血阻絡,影響三焦水道通調,甚則癃閉。
  • 常見證型
    • 小便不通:如「癃閉」,見於腎虛膀胱氣化不利,或濕熱蘊結之淋證。
    • 大便秘結:如「陰結」,因陽虛寒凝,傳導無力,糞質堅硬難行。

「洩」之病機與表現
「洩」指二便失禁或滑瀉不止,屬「脫證」範疇。

  • 病因病機
    1. 腎氣不固:腎司二便,若腎氣虧虛,下元不攝,則膀胱失約(尿失禁)或肛門失固(滑泄)。
    2. 脾腎陽虛:火不生土,水穀不化,下迫大腸而成五更泄瀉;或膀胱失溫,夜尿頻多。
    3. 中氣下陷:脾虛升提無力,臟器下垂(如脫肛),加劇二便失控。
  • 常見證型
    • 小便失禁:如「遺溺」,多因腎虛或肺脾氣虛,固攝無權。
    • 大便滑脫:如「久瀉」,常見於脾腎陽衰,完穀不化。

「固洩」與臟腑經絡關係
《內經》言「皆屬於下」,提示其病位多在下焦,然與全身氣化相關:

  • 腎為關鍵:腎陽溫煦推動(防「固」),腎氣固攝封藏(防「洩」),兩者平衡失調則病生。
  • 膀胱與大腸:膀胱氣化賴腎陽,大腸傳導靠肺氣肅降與腎陽溫潤,二者功能異常直接表現為二便問題。
  • 經絡聯繫:足少陰腎經循行過二陰,若經氣逆亂,可誘發「固洩」之變。

古籍論述延伸
《景岳全書》進一步闡明:「固者,癃閉之謂;洩者,遺溺之屬。」並強調「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臨證需針對下焦特性,或溫補腎元,或清利濕熱,以恢復氣化之常。此外,《醫宗必讀》提出「洩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說明「洩」雖責之於腎,亦需兼顧中焦運化。

「固洩」之辨證,實為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的具體體現,透過二便異常探察內在臟腑氣機之盛衰,為臨床調治下焦疾病的重要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