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妬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妬乳

病名:妬乳為中醫病證名,指產後乳汁鬱積不通之證,屬乳癰(乳癰)早期階段。此名首見於《肘後備急方》卷五,記載:「凡乳汁不得泄,《內經》名妬乳,乃急於癰。」強調乳汁蓄結若不即時疏通,易演變為癰膿之證。

病因病機
《婦人良方》詳述其成因:「由新產後兒未能飲之,及乳不泄,或乳脹,捏其汁不盡,皆令乳汁蓄結,與血氣相摶。」產後氣血未平,若嬰兒吮乳不足、哺乳不當,或乳汁排出不暢,致乳絡阻塞,氣血壅滯。乳汁鬱久化熱,與血相搏,則見局部腫硬、灼熱掣痛,甚則伴隨壯熱、大渴等陽明熱象。

臨床表現
初起以乳房脹滿硬痛為主,觸之有結塊,皮色或微紅,乳汁排出困難。若未及時處理,熱毒熾盛則轉為乳癰,症見腫痛加劇、皮膚焮紅,甚則化膿成瘡。《婦人良方》警示:「初覺便以手助捏去汁……不爾或作瘡有膿,其熱勢盛,必成癰也。」

治法方藥

  1. 內治

    • 通乳散結:早期以疏通乳絡為要,可選《肘後方》葵莖及子搗散,酒服方寸匕,取其滑利通竅之性。
    • 清熱解毒:若兼熱象,用瓜蔞、甘草、生薑酒煎服(《婦人良方》),瓜蔞寬胸散結,甘草清熱解毒,生薑辛散助藥力,酒行血氣,共奏「頓去敗乳」之效。
    • 活血消癰:若熱毒壅盛未潰,可參《醫宗金鑑》栝蔞牛蒡湯加減,以柴胡、黃芩清肝胃之熱,配合穿山甲、王不留行通絡下乳。
  2. 外治

    • 敷貼法:乳頭濕爛浸淫者,外敷黃連胡粉膏(黃連清熱燥濕,胡粉斂瘡)。
    • 導引法:以手輔助排乳,或令旁人吮吸,務使鬱乳得泄,此即《千金要方》「以口吸去乳汁」之法。

古籍補充
《諸病源候論》稱此證為「乳結候」,強調產後調攝失宜致「津液壅澀,結積成核」;《外科正宗》進一步區分「妬乳」與「乳發」,前者屬氣滯初起,後者為熱毒腐肉之重症。

辨證要點
需與「乳巖」(乳腺癌)鑑別:妬乳病程短,腫塊隨哺乳增減,痛感明顯;乳巖之結塊堅硬如石,推之不移,日久皮色紫暗。治療上,妬乳貴在速決,防其化熱成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