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骨羨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骨羨瘡
骨羨瘡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皮膚瘡瘍之一類,其特徵為發於背部特定穴位處之燎漿水泡。據《外科啟玄》卷六所載,此瘡好發於背部神堂穴、膈關穴及膈俞穴等處,多因風熱邪氣鬱滯於肌膚,致氣血壅塞,化熱成毒而發。
病因病機
此症之成因,主因風熱客於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或因七情鬱結、飲食不節,導致脾失健運,濕熱內蘊,外發於肌表。風熱相搏,燻灼皮膚,故初起患處劇癢,繼則化為燎漿水泡;若因搔抓破損,毒邪深入,甚則潰爛見骨,故名「骨羨」。
臨床表現
初起時患處皮膚瘙癢難忍,隨之出現密集水泡,狀如燎漿(即水泡內含漿液,色黃或清亮)。若未及時治療,水泡破潰後可致皮膚糜爛,嚴重者瘡面深陷,暴露筋膜或骨。患者或伴身熱、口乾、尿赤等熱象,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浮數或滑數。
治療方法
內治:當以托里解毒、清熱祛風為主,可選用「加味補血湯」(補氣血兼清熱解毒之方)。若熱毒熾盛,可酌加黃連、黃芩、連翹等清熱解毒之品;若兼濕重,可佐以蒼朮、茯苓健脾化濕。
外治:以清熱斂瘡為要,可外敷「太極黑鉛膏」(傳統外用方,具拔毒生肌之效)。若瘡面糜爛,可先用黃柏、苦參煎湯淋洗,再以青黛散或黃連油調敷,以收濕解毒。
辨證要點
此瘡須與「丹毒」、「熱瘡」等鑑別:
- 丹毒:皮膚焮紅腫痛,界線分明,多伴寒熱,無燎漿水泡。
- 熱瘡:多生於口鼻周圍,水泡簇集成群,破後結痂,不深入肌骨。
骨羨瘡之關鍵在於早期清解風熱,避免毒邪內陷;若見瘡色晦暗、膿水清稀,則需考慮氣血虛弱,當加重托補之力。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