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骨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骨痺

定義與病因病機

骨痺為中醫病名,主要指風寒濕邪內侵骨髓,或因腎虛骨髓失養,導致骨骼關節疼痛、沉重、活動不利之證。《素問·長刺節論》云:「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痺。」其病因多由腎精虧虛、骨髓空疏,致使風寒濕邪趁虛侵襲;或寒濕凝滯不化,痺阻骨節,阻礙氣血運行而成。

臨床表現

  1. 骨骼關節症狀:骨節疼痛,尤以夜間或氣候寒冷時加劇,肢體屈伸不利,或關節浮腫沉重,活動受限。
  2. 全身症狀:肢體冷麻感,肌肉僵緊,甚則關節變形,伴有畏寒、倦怠、腰膝痠軟等腎虛之象。
  3. 脈象舌苔:脈沉細或弦緊,舌質淡或紫暗,苔白膩或薄白,反映寒濕凝滯或氣血不暢之象。

分類與鑑別

1. 風寒濕型骨痺

此類骨痺多因外感風寒濕邪,深入骨髓,導致骨節劇痛、肢體沉重難舉,屬實證或虛實夾雜證,常見於早期骨質病變或風濕性關節炎。《素問·痺論》稱其為「寒氣勝者為痛痺」,故部分醫家亦將急性痛痺、寒痺歸於此類。

2. 腎虛型骨痺(腎痺)

明代醫家秦景明於《癥因脈治》指出:「腎痺之癥,即骨痺也。」強調因腎精虧損、骨髓失養,導致骨骼痿弱變形,形成慢性痺痛,常見於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等症。

3. 瘀血阻絡型骨痺

久病入絡,氣血瘀滯,骨節疼痛如針刺且固定不移,常見於骨關節創傷後遺症或骨腫瘤等病變,屬本虛標實之證。

治療原則

1. 內治法

  • 補腎壯骨:適用於腎虛型骨痺,常用方如右歸丸龜鹿二仙膠等,以溫補腎陽、填精益髓。
  • 散寒祛濕:針對風寒濕邪偏盛者,選用附子獨活湯烏頭湯等,以溫經散寒、除濕通絡。
  • 活血化瘀:若兼見瘀血徵兆,可配合身痛逐瘀湯或加入蟲類藥物如全蠍、蜈蚣,以通絡止痛。

2. 外治法

  • 針灸:取腎俞、大杼、懸鐘等穴,以補腎壯骨;配合局部阿是穴,行溫針或艾灸以散寒。
  • 燻洗與敷貼:以桂枝、川烏、艾葉等煎湯燻洗,或外敷溫經膏藥,以改善局部氣血循環。

補充說明

歷代醫家對骨痺的論述略有差異,如李中梓於《醫宗必讀》中稱:「骨痺即寒痺、痛痺也。」故此證可能與現代醫學之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質疏鬆症等病症相關聯。治療時需辨明虛實,虛者以補腎為主,實者則側重祛邪,臨床尤重腎與骨髓之關係,所謂「腎主骨生髓」,故骨痺之根本調理多從腎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