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柯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柯脛
柯脛為中醫解剖部位名詞,泛指大腿與小腿的合稱,屬下肢主要結構。「柯」古義可指枝幹,引申為肢體之主幹;「脛」則專指小腿部位,二者合稱,強調下肢整體的連貫性與功能性。
經典文獻記載
《靈樞·厥病》提及:「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此段描述厥病(氣機逆亂)患者下肢寒熱錯雜的症狀,其中「股脛」即指大腿至小腿區域,反映此部位氣血運行失常時,可出現冷熱交替、痠軟無力(淫濼)等表現,甚則影響上焦心神,引發煩躁、頭痛。
中醫生理解析
-
經絡循行
柯脛部位為多條經脈所過:- 足三陽經:胃經(前側)、膽經(外側)、膀胱經(後側)從大腿延伸至小腿,主司陽氣布散。
- 足三陰經:脾經、肝經、腎經循行於內側,與陰血濡養密切相關。
若柯脛出現疼痛、痿弱或寒熱異常,常與相應經脈氣血失調有關,如肝腎虧虛致筋失所養,或寒濕客於膀胱經引發痠重。
-
筋骨與筋脈
- 骨:股骨(大腿)、脛腓骨(小腿)為支撐之力,與腎氣盛衰相應。
- 筋:膝關節周圍筋絡(如膝為筋之府)維繫屈伸,依賴肝血滋潤。
柯脛若見攣急、痿廢,多責之肝腎不足或外邪阻絡。
-
氣血與診斷
- 柯脛肌膚甲錯、青筋暴露,屬瘀血內停;
- 下肢浮腫按之凹陷,多為脾虛濕盛或腎陽不化;
- 股脛肌肉消瘦枯槁,提示脾胃生化乏源。
臨床相關病證
- 痹證:風寒濕邪侵襲柯脛經絡,致關節疼痛、活動不利。
- 痿證:氣血津液不能濡養,見下肢痿軟無力,甚則不用。
- 厥逆:如《靈樞》所載,陽氣不達四末,柯脛冷逆,或熱鬱化火,反見灼熱。
柯脛之病變,須結合經絡辨證與臟腑虛實,透過四診合參,方能明確病機,此為中醫整體觀之體現。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