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谷道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穀道癢
證名:指肛門內外搔癢之證候,屬中醫外科及蟲證範疇。
病因病機:
本證多因脾胃虛弱,腸道功能失調,致蟯蟲滋生,下侵穀道。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榖,若胃弱腸虛,水榖精微不得正常輸布,濕濁內停,蟲類易趁虛寄生。蟯蟲形體細微,狀如蝸蟲,夜間活動尤甚,故癢感多發於夜間。此外,濕熱下注、痔瘡漏瘡日久,或肛門周圍濕疹,亦可誘發或加重瘙癢。
古籍考證:
- 《諸病源候論‧卷十七》云:「穀道癢者,由胃弱腸虛,則蟯蟲下侵穀道,重者食於肛門,輕者但癢也。」明確指出蟲積與脾胃虛弱之關聯。
- 漢墓醫書《五十二病方》載「朐養(癢)」一病,描述痔瘡旁生小孔,時有白蟲排出,與蟯蟲所致穀道癢相似,可見此證自古有之。
臨床表現:
肛門內外陣發性搔癢,夜間加劇,甚則影響睡眠。若蟲積明顯,或見肛周微紅,伴輕度濕疹;若兼痔瘻或感染,可現局部腫痛、滲液。小兒患者因衛生習慣不佳,更易罹患。
治法方藥:
-
內服方:
- 殺蟲止癢:適用於蟲積為主者,選方如《蘆薈丸》,以蘆薈、使君子、雷丸等殺蟲消積。
- 清熱化濕:若濕熱偏盛,可配合《二妙散》(蒼朮、黃柏)加減,或《龍膽瀉肝湯》清瀉肝經濕熱。
-
外治法:
- 灌腸療方:以百部、苦楝根皮、烏梅等煎湯,睡前保留灌腸,直接殺蟲止癢。
- 熏洗方:蛇床子、地膚子、黃柏等煎水熏洗肛周,除濕斂瘡。
鑒別診斷:
需與「肛門濕疹」、「痔瘡瘙癢」相區別。濕疹多見皮膚潮紅、丘疹;痔瘡則伴腫痛、便血。蟲證之癢以夜間為著,且可檢查糞便或肛周有無蟲體。
此證以蟲積為本,濕熱為標,治當標本兼顧,尤重調理脾胃,以防復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