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攻裡不遠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攻裡不遠寒」中醫治療術語詳解

定義與經典淵源
「攻裡不遠寒」為中醫重要治療法則,語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強調針對裡實熱證時,即使時值寒冬季節,仍應果斷選用寒涼攻下之藥,以祛除內蘊實熱。唐代王冰注釋指出:「下利故用寒不遠寒」,意即攻下裡熱需以寒性藥物為主導,不受外在氣候限制。此原則與「發表不遠熱」相對,二者共同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核心思想——治療需以病機為本,而非拘泥於時令。

理論基礎

  1. 裡實熱證的病機特點
    裡實熱證多因陽明腑實、腸胃積滯化熱,或熱邪內傳陰分所致,臨床表現為高熱、煩渴、腹滿硬痛、便秘、舌紅苔黃燥、脈沉實等。此類證候本質為「熱結於內」,若不及時以寒下法通泄,恐釀成燥屎內結、熱毒熾盛,甚至傷陰耗液之變證。
  2. 寒涼攻下藥的作用機理
    寒性藥物如大黃、芒硝(代表方如「大承氣湯」)兼具瀉下與清熱雙重功效,能直折裡熱、軟堅潤燥,通導腸腑積滯。其性雖寒,但針對內熱壅盛之證,恰能「以寒治熱」,符合《內經》「熱者寒之」的治則。
  3. 時令與用藥的辨證關係
    中醫雖重視「因時制宜」,但當內生邪熱成為主要矛盾時,外在寒涼氣候反可能掩蓋裡熱症狀(如冬季外寒束表,裡熱更易鬱閉)。此時若因季節之寒而遲疑用寒藥,可能延誤病情。故《素問》特強調「不遠寒」,實為破除機械時令觀念之窠臼。

臨床應用範疇

  1. 陽明腑實證
    典型如《傷寒論》之「痞滿燥實」證,雖遇嚴冬,若見潮熱、譫語、腹滿拒按,仍當急下存陰,投以大承氣湯類方。
  2. 熱結旁流
    下利清水、氣臭穢者,屬腸道熱結未除,需用寒下「通因通用」,如調胃承氣湯加減。
  3. 急症熱毒壅盛
    如陽明熱極生風,或溫病熱入營血兼腑實,即便氣候寒冷,亦需寒下藥配合清熱解毒之品,以截斷病勢。

與其他治則的比較

  • 與「用寒遠寒」之異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另提出「用寒遠寒」,指一般情況下冬季應慎用寒藥,避免損傷陽氣。然「攻裡不遠寒」屬特殊情境下的變通之法,二者一為常規、一為權變,彰顯中醫辨證之靈活。
  • 與「反治法」的關聯
    此法則可視為「寒因寒用」反治之延伸——外雖見寒象(如四肢厥冷),然內有真熱,故以寒藥治其本質。

歷代醫家實踐
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善用「攻邪論」,推崇汗吐下三法,其治熱結證常不避時令,如《儒門事親》載冬月用寒下藥案例;明代吳有性《溫疫論》亦主張疫熱內結當「急證急攻」,進一步強化此法則於溫病學中的應用價值。

現代意義
此原則啟迪臨床醫者:治療當以病機為首要依據,時令、地域等因素雖需參考,但不可因外在環境而動搖對核心證候的判斷。尤其於急重症處理中,把握「有是證,用是藥」的果斷性,方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