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攻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攻裡

攻裡為中醫治療學術語,屬下法範疇,指運用瀉下藥物通導腑氣、攻逐體內實邪的治法。其核心在於祛除蘊結於腸胃或臟腑的實熱、積滯、水飲等裡實證,以恢復氣機通降,達致「腑以通為用」的生理狀態。

理論依據

中醫認為,六腑以「傳化物而不藏」為特性,貴在通暢。若因外邪內傳、飲食積滯、情志鬱結等因素導致腑氣壅塞,則生燥屎、熱結、水飲等裡實病理產物,臨床可見便秘、腹滿硬痛、潮熱譫語、痰涎壅盛等症。《傷寒論》提出「陽明腑實證」,即為攻裡法的典型適應證,強調「胃家實」乃邪熱與腸中糟粕相結,需以瀉下通腑為治。

作用機理

攻裡法通過瀉下藥物的特性發揮療效:

  1. 瀉熱通便:如大黃、芒硝苦寒沉降,可直接清瀉腸胃實熱,適用於熱結便秘。
  2. 攻逐積滯:如枳實、厚朴行氣破結,配合瀉下藥消除宿食、瘀血等有形之邪。
  3. 逐水消腫:如甘遂、芫花峻下逐水,導瀉水濕停聚,治療胸腹積水、二便不通。

分類與應用

依據病邪性質與患者體質,攻裡法可分:

  • 寒下法:針對實熱證,方劑如大承氣湯(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用於陽明腑實之痞滿燥實。
  • 溫下法:適用於寒積內阻,配伍附子、乾薑等溫裡藥,如大黃附子湯。
  • 潤下法:以火麻仁、杏仁等潤腸通便,適於津虧腸燥之便秘。
  • 逐水法:以十棗湯為代表,峻瀉水飲,多用於懸飲、水腫實證。

配伍特點

攻裡方劑常結合行氣、活血、清熱等藥物,以增強瀉下之功。如桃核承氣湯於瀉熱通腑中加入桃仁、桂枝,兼治瘀熱互結;黃龍湯於攻下時佐人參、當歸,顧護正氣,體現「攻補兼施」之妙。

臨床辨證關鍵

使用攻裡法須嚴格區分「實證」與「虛中夾實」。若見舌苔厚膩、脈沉實、腹痛拒按等裡實徵象,方可攻逐;反之,陰虛、氣虛或孕婦等慎用,以免損傷正氣。傳統醫籍如《溫病條辨》亦強調「下之貴得其時」,須辨明邪結部位與程度,選擇峻下或緩下。

攻裡法體現中醫「祛邪安正」的治療思想,臨床運用需謹守病機,方能邪去而正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