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肚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肚脹
肚脹,又稱腹滿,為中醫常見證名,指腹部脹滿不適之感。《傷寒明理論》卷一云:「腹滿者,俗謂之肚脹是也。」此證多因氣機壅滯、水濕停聚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可見於多種疾病之中,臨床表現輕重不一,或伴隨其他兼證。
病因病機
- 氣滯:情志不遂、肝鬱氣滯,或飲食不節,脾胃升降失常,導致氣機阻滯於腹,發為肚脹。
- 濕阻:外感濕邪,或脾虛運化無力,水濕內停,阻遏中焦氣機,而見腹脹滿悶。
- 食積: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油膩,損傷脾胃,宿食停滯,腐熟不及,遂生脹滿。
- 脾虛:脾胃素虛,或久病傷脾,中氣不足,運化失職,氣滯濕聚而致腹脹。
- 寒凝:陽氣不足,寒邪內侵,凝滯氣血,腑氣不通,亦可見腹部冷脹。
臨床表現
肚脹之證,可因病因不同而異。氣滯者,腹脹時輕時重,噯氣或矢氣後稍舒;濕阻者,腹滿沉重,納呆苔膩;食積者,脘腹脹滿拒按,噯腐吞酸;脾虛者,腹脹綿綿,喜溫喜按;寒凝者,腹脹冷痛,得熱則減。
中醫辨證
肚脹之辨證,首重虛實寒熱。實證多見於新病,脹滿拒按,噯氣或排便後減輕;虛證多見於久病,腹脹時作時止,按之柔軟。寒證常見腹冷喜溫,熱證則多伴口乾苦、便秘等。
相關典籍論述
除《傷寒明理論》外,《金匱要略》亦提及「腹滿」之辨治,如「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強調虛實之別。《醫宗金鑒》則進一步區分寒熱氣滯之不同,為臨床辨證提供依據。
肚脹一證,涉及臟腑氣血,臨床需結合四診,詳辨病因,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