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格陽喉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格陽喉痺
病名出處
格陽喉痺,見載於明代張景嶽所著《景嶽全書·雜證謨》,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俗稱「上熱下寒喉痺」。此病以咽喉局部熱象與全身虛寒證候並見為特徵,屬本虛標實之證,多與腎陽虧虛、虛陽上浮相關。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房勞過度、耗傷腎精,或久病體虛,致腎中元陽虧損,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越於上,形成「火不歸元」之證。虛火熏灼咽喉,故見咽喉紅腫微痛;然其本質為下焦陽虛,故雖乾渴卻不欲飲,或僅喜熱飲。午後低熱、脈沉緊或洪大無力,皆為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象。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咽喉微痛,色呈紅紫,乾燥感明顯,然飲水不多。
- 全身症狀:午後潮熱,手足不溫,腰膝酸軟,小便清長,舌淡胖或有齒痕,苔薄白或微黃。
- 脈象:脈沉細緊,或浮大無力,重按則空,提示陽虛陰盛。
辨證要點
需與實火喉痺(如肺胃熱盛)鑒別:
- 實火喉痺:咽喉劇痛,紅腫明顯,伴煩渴喜冷飲、便祕溲赤,脈洪數有力。
- 格陽喉痺:雖有熱象,但本質屬寒,熱症局限於上,下身反見畏寒、尿清長等虛寒之徵。
治法方藥
治宜「引火歸元」,溫補腎陽,導浮火下行:
- 主方:
- 鎮陰煎(《景嶽全書》):以熟地、牛膝滋補下焦,肉桂、附子溫腎回陽,澤瀉引火下行。可酌加桔梗載藥上行,利咽止痛。
- 加減法:若兼陰虛火旺,可合併知柏地黃丸,瀉相火而固腎陰。
- 輔助用藥:
- 若咽喉腫痛明顯,可加玄參、麥冬滋陰降火;
- 腰膝冷痛者,加杜仲、桑寄生補腎強腰。
中醫理論探微
此病涉及「陰陽格拒」之機轉,屬「真寒假熱」範疇。《內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若虛陽浮越,非但喉痺難癒,更可能引發其他藏腑功能失調。故治療時不可見熱投涼,當從調和陰陽入手,使「龍雷之火」復歸於腎,方為根本之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