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睪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睪丸
睪丸,簡稱「睪」,又稱「卵」,為男性主要生殖器官,位於陰囊內,主要功能為生成精氣(精子)及分泌天癸(男性激素)。在中醫學說中,睪丸與肝、腎二經關係密切,其生理機能受先天之精與後天之氣的共同調節,並與衝脈、任脈、督脈等經絡相通。
中醫典籍論述
- 《靈樞·經脈》:「厥陰者,肝脈也。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指出肝經氣血失養,可導致筋脈拘急,並牽引睪丸作痛,反映睪丸與肝經的連屬關係。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肝氣鬱滯或濕熱下注,易引發睪部腫脹、疼痛等症。
- 《格致余論·疝氣論》:「疝氣有甚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提及疝氣(如狐疝、寒疝等)發作時,氣滯血瘀或寒凝肝脈,可致睪丸與小腹劇痛。此類病症多與肝經寒凝、氣機不暢相關。
睪丸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 肝經循行:足厥陰肝經「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直接絡屬睪丸。肝主筋,睪丸之系(精索)屬筋所聚,故肝氣失調易影響睪丸功能。
- 腎精滋養:腎藏精,主生殖,睪丸之精氣生化依賴腎精充盛。《難經》稱腎為「男子以藏精」,睪丸所生之精即為腎精外在表現。腎陽不足可致精冷不育,腎陰虧虛則可能引發虛火擾動。
- 任督二脈調控:任脈為「陰脈之海」,督脈為「陽脈之綱」,二者共同調節精室(包括睪丸)的氣化功能。如督脈陽氣衰微,可致睪丸發育遲滯;任脈濕熱下注,則可能引發癰腫。
睪丸相關病症的中醫辨證
- 氣滯血瘀:因情志抑鬱、跌仆損傷,導致局部脹痛、硬結,舌質紫暗,脈弦澀。治法以疏肝理氣、活血散結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桃仁、紅花。
- 寒凝肝脈:多因外感寒邪,症見睪丸冷痛、遇寒加重,苔白,脈沉緊。宜暖肝散寒,選用天台烏藥散或當歸四逆湯。
- 濕熱下注:濕熱蘊結肝經,見睪丸腫脹灼熱、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利濕,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 腎精虧虛:先天不足或房勞過度,致精少、不育,伴腰膝酸軟,脈細弱。需補腎填精,方選五子衍宗丸或左歸丸。
睪丸的養生與調護(此處僅述理論,非建議)
中醫強調「腎肝同源」,保養睪丸需注重調攝肝腎:
- 節慾養精:避免房勞過度,以固護腎精。
- 舒暢情志:肝喜條達,情緒平和可防氣滯瘀阻。
- 避寒就溫:陰囊畏寒,外感寒邪易傷肝脈。
睪丸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生殖器官,更為肝腎氣血之外候,其病證多與經絡氣血失和相關,臨床辨證需綜合臟腑、經絡、氣血等多重因素。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