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睪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睪囊,中醫又稱陰囊,為男性外生殖器之一,位於恥骨下方,呈囊狀結構,內藏睾丸、附睾及精索等組織。中醫古籍中早有記載,如《寓意草》所述:「少腹有疝……,墜入睪囊甚易。」此處明確指出睪囊與疝氣的關聯性。

中醫理論中的睪囊功能

睪囊在中醫臟腑經絡理論中,與肝經腎經關係密切。

  1. 肝經循行:足厥陰肝經「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睪囊為肝經所過之處,故其功能與肝之疏泄相關。肝氣鬱滯或寒凝肝脈時,易引發睪囊腫脹、疼痛等症。
  2. 腎主生殖: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司生殖。睪囊保護睾丸,而睾丸為「外腎」,與腎氣盛衰直接相關。腎陽不足時,可能出現睪囊冷濕、鬆弛;腎陰虧虛則易見陰囊潮熱、緊縮。

睪囊相關病症

中醫對睪囊病症的論述多從疝氣濕熱下注寒凝氣滯等角度分析:

  • 疝氣(小腸氣):如《寓意草》所载,少腹疝氣下墜至睪囊,多因中氣下陷或肝鬱氣滯所致,症見睪囊膨大、脹痛,常用補中益氣湯或天台烏藥散加減。
  • 子癰(睾丸炎):濕熱毒邪侵襲肝經,睪囊紅腫熱痛,伴小便赤澀,治以龍膽瀉肝湯清瀉肝經濕熱。
  • 水疝(鞘膜積液):睪囊內水液停聚,觸之如囊裹水,多因脾腎阳虚、水濕不化,常用濟生腎氣丸溫陽利水。

經絡與外治法

睪囊疾病常配合針灸或外敷療法:

  • 針灸取穴:以肝經太衝曲泉,腎經太谿為主,佐以任脈關元調理下焦氣機。
  • 外敷方藥:寒證用吳茱萸、小茴香研末炒熱布包溫熨;熱證以金黄散調蜜外敷,清熱消腫。

綜觀中醫典籍,睪囊不僅是解剖結構,更是肝腎氣血運行的外在表徵,其病理變化反映內在臟腑功能失調,臨床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局部表現,方可精準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