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高世栻>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高世栻(約1645-1715年),字士宗,清代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為康熙年間著名醫家,師承浙派醫宗張誌聰,承繼虞山醫脈,於《內經》註解與傷寒學派發展貢獻卓著。
師承與學術淵源 高氏少時家貧,自習通俗醫方,後拜入張誌聰門下,於「侶山堂」習醫。張誌聰創集體註經之風,高世栻繼承其學術方法,尤重《內經》、《傷寒論》之考據訓詁。張氏逝世時,《本草崇原》未竟,高氏續補完成,顯其深得師門藥理思想。
著作特色與醫理成就
- 《素問直解》(1695年) 採「以經解經」之法,突破王冰次註本框架,直溯《素問》原文義理。註解中融合臟腑氣化理論,如釋「陰陽應象大論」時,強調「三陰三陽之氣,根於五臟五行」,反映其將運氣學說與臟象學說相貫通的思想。
- 《傷寒論集註》 整理張誌聰註解成果,並參以己見。在六經傳變理論上,主張「經氣相貫」,認為太陽經病可直傳厥陰,不同於傳統循經傳變說,此論點啟發後世「六經鈐百病」學說。
- 《醫學真傳》(1699年) 晚年與弟子問答輯錄,闡發「醫道源於氣化」核心思想。書中論及「五運六氣非占候之術,實臟腑氣機盛衰之理」,將運氣學說落實於臨床辨證,如提出「厥陰風木之氣失常,則病在筋脈」的具體應用。
未傳世著作考據 《靈樞直解》據史料推測應承《素問直解》體例,重在闡釋經絡與針法關係;《金匱集註》可能參酌張璐《千金方衍義》方法,側重雜病治則。此二書雖佚,但從高氏現存著作可見其「以經解方」的學術傾向。
學術影響 高世栻與張誌聰共倡「遵經式註解」,影響清代考據學派醫家如黃元御。其《素問直解》註文多為日本丹波元簡《素問識》所引,江戶時期漢方醫家亦受其氣化理論啟發。現代研究指出,高氏對「三陰三陽開闔樞」的解釋,為溫病學派衛氣營血辨證提供理論雛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