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肚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肚角
肚角為中醫推拿常用穴位之一,位於臍下兩旁,具體位置約在腹部兩側,近腹直肌外緣處。此穴位在中醫臨床中主要用於治療腹痛、泄瀉等消化系統病症,其作用機制與調理脾胃氣機、疏通局部經絡密切相關。
定位與取穴
肚角的位置可參考《厘正按摩要術》記載:「肚角在臍之旁」,實際操作時,可於臍部水平向兩側延伸,觸及腹壁肌肉邊緣處即為此穴。取穴時,患者仰臥,醫者以掌心或指腹按壓該處,可感受到局部肌肉的緊張或結節,此為氣血瘀滯之象,施以適當手法可達疏通之效。
功能與主治
肚角穴的主要功能為理氣止痛、調和脾胃,其臨床應用包括:
- 腹痛:尤其適用於寒凝氣滯或食積所致的脘腹疼痛,按揉此穴可溫散寒邪、行氣導滯。
- 泄瀉:對於脾胃虛弱或外感濕邪引起的腹瀉,刺激肚角能健脾化濕、固腸止瀉。
- 氣機不暢:若患者腹脹、噯氣,按壓此穴可助疏解中焦鬱滯,促進氣血運行。
操作手法
傳統推拿手法中,常以掌心或拇指按壓肚角,配合揉法、摩法等輕柔刺激。根據《厘正按摩要術》所述:「用後掌心按之」,意指以掌根施力,逐漸深壓至患者能耐受的程度,並作緩和揉動,以達散結止痛之效。若用於小兒推拿,手法宜輕柔,多以拇指指腹順時針方向揉按。
中醫理論基礎
肚角雖非十四經穴,但其作用與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密切相關。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而肚角所在區域鄰近天樞、大橫等要穴,故刺激此處可間接調理脾胃功能。此外,從經筋理論來看,肚角位於腹直肌外緣,此處易因寒邪侵襲或飲食不節而出現筋結,透過手法鬆解可恢復局部氣血流通。
臨床應用補充
除腹痛與泄瀉外,肚角亦可用於輔助治療小兒疳積、成人腸鳴等症。部分醫家認為,此穴與「腹結」穴(脾經)功效相類,均能緩解腹部氣血瘀阻。若結合艾灸溫熨,更可增強其溫中散寒的作用,適用於虛寒性腹痛。
肚角作為推拿特定穴,體現中醫「以痛為腧」的治療思維,其臨床價值在於局部取穴與臟腑調理的結合,操作簡便而療效顯著。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