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闞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闞蝕

闞蝕是一種小兒疳疾的併發症,主要特徵是全身出現多處瘡痂。病因是由於體虛引起風寒外邪侵襲,使血氣凝滯、皮膚無法正常疏泄。根據《備急千金要方》的記載,治療闞蝕需要健脾祛邪,其中內服人參敗毒散,外用蠶繭、明礬(火煆)、密陀僧、白芷的研末,蜜調敷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症狀和治療

闞蝕的主要症狀是全身出現類似疳瘡的瘡痂,但不伴隨疼痛。治療闞蝕的關鍵是健脾祛邪,可以選用人參敗毒散和肥兒丸兩種方劑。人參敗毒散的組成包括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白芍、陳皮、半夏、生薑和大棗,每日1劑。肥兒丸的組成也與人參敗毒散類似,將各味藥研末,用蜜製成丸劑,每次服用6克,每日2次。

注意事項

在治療闞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飲食衛生很重要,避免食用生冷、油膩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皮膚清潔,勤洗澡和更換衣服,可以預防感染。
  • 適當進行鍛鍊,增強身體素質,提高抵抗力。
  • 定期複診,遵從醫生的指示,按時服藥。

預後和併發症

闞蝕的預後一般良好,如果及時治療,一般可以迅速康復。然而,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產生其他併發症,如疳積和疳風等。因此,對於患有闞蝕的患兒,家長應盡早就醫,遵從醫生的建議治療,以防止併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