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闞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闞蝕
闞蝕為中醫病證名,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此證屬疳疾範疇,特指因疳疾纏身導致氣血虧虛,復感風寒外邪,致使氣血凝滯,皮膚腠理疏泄失常,進而引發遍身瘡瘍之病變。
病因病機
疳疾多因脾胃虛弱、飲食失調,或蟲積內擾,致使氣血生化乏源,臟腑失養。患者久病體虛,正氣不足,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腠理,阻滯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於濡養,遂生瘡瘍。此病證常見於小兒,因小兒脾常不足,易受疳疾所困,復感外邪則發為闞蝕。
臨床表現
患者除原有疳疾症狀(如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毛髮枯槁、腹大青筋)外,更見周身皮膚潰瘍或瘡瘍遍佈,瘡面或紅腫潰爛,或久不收口,兼見精神萎靡、氣短乏力等氣血兩虛之象。
治法
治療以健脾祛邪為主,標本兼顧。
內服方藥
- 初期:以解表祛邪、扶正托毒為法,可選人參敗毒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此方含人參益氣扶正,配合羌活、獨活、柴胡等疏風散邪,川芎、枳殼行氣活血,茯苓健脾滲濕,共奏祛邪扶正之效。
- 後期:繼服肥兒丸(《醫宗金鑑》)調理,方中以白朮、茯苓健脾益氣,使君子、檳榔驅蟲消積,黃連清熱,神麴消食,佐以木香理氣,標本兼治,促進氣血恢復。
外用療法
以解毒斂瘡、生肌止痛為原則,可選以下外用方:
- 配方:蠶繭、明礬(火煆)、密陀僧、白芷各等分,共研細末,以蜂蜜調勻敷於瘡面。
- 方義:蠶繭甘溫,具斂瘡生肌之效;煆明礬解毒燥濕;密陀僧收斂止血;白芷辛散風邪,消腫排膿。蜂蜜調和諸藥,兼有潤膚解毒之功。
中醫理論延伸
闞蝕之證體現中醫「正虛邪湊」之病機特點。《黃帝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疳疾患者正氣虛弱,風寒外襲後正不勝邪,故瘡瘍難癒。治療時需重視脾胃為後天之本,健脾以助氣血生化,方能驅邪外出,促進瘡瘍癒合。同時,外治法治療皮膚瘡瘍,亦符合中醫「內外合治」之整體觀念。
此外,此證與《外科正宗》所述「疳瘡」有相似之處,然闞蝕更強調疳疾基礎上兼感外邪之病理變化,臨床辨證時需詳審病因,區分標本緩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