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闞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闞痢(疳痢)
病證名
闞痢,首見於《顱囟方》,為中醫兒科病證之一,指小兒疳疾合併痢疾的證候。疳疾多因脾胃虛損、運化失職,而痢疾則因濕熱或寒濕蘊結腸道,二者相兼,形成病情複雜的「疳痢」。
病因病機
- 飲食不潔:小兒脾胃嬌弱,若飲食不潔,易受穢濁之邪侵襲,濕熱或寒濕內蘊,損傷腸絡,引發痢疾。
- 寒溫失調:外感寒邪或過食生冷,導致脾陽受損,運化失常,久則成疳;若兼夾濕熱下注,則成疳痢。
- 正虛邪滯:疳疾患兒氣血虛弱,腸道功能失調,邪氣留滯,進一步加重痢疾症狀。
臨床表現
- 疳疾症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毛髮枯槁、腹部膨隆、食欲異常(嗜食異物或厭食)。
- 痢疾症狀:腹痛陣作、裡急後重(排便急迫卻不暢)、下痢膿血或黏液,嚴重者可見發熱、神疲。
辨證論治
本病需辨明虛實寒熱,標本兼治:
-
濕熱疳痢
- 證候:下痢膿血黏稠、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
- 治法:清熱化濕,消疳止痢。
- 方藥:香連丸(黃連、木香)加減,或地榆煮濃汁煎服,以涼血解毒。
-
虛寒疳痢
- 證候:下痢清稀、腹痛喜按、四肢不溫、舌淡苔白。
-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止痢。
- 方藥:木香丸(木香、肉豆蔻、訶子等)配合補益脾胃之品。
-
日久不癒
- 若痢久滑脫不止,需固澀止痢,佐以調補氣血,如真人養臟湯加減。
治療原則
- 急則治標:痢疾症狀急重時,以止痢為先,清熱解毒或溫中化濕。
- 緩則治本:痢緩後著重調理脾胃,消疳積、復氣血,如參苓白朮散加減。
備考
本病可參照《小兒藥證直訣》中疳證與痢疾的相關論述,結合患兒體質靈活施治,如氣虛者加黃耆、黨參;濕重者加蒼朮、藿香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