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誌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肝誌怒」之中醫闡釋
「肝誌怒」為中醫臟象學說中「五臟所主情誌」的重要理論,指「怒」為肝臟所對應的情誌活動。此說法首見於《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明言:「肝……在誌為怒」,揭示肝之生理病理與怒志的密切關聯,其機理可從肝的功能特性與氣血狀態析論:
一、肝的生理特性與怒志生成
《內經》稱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泄而性喜條達,其氣剛勁主動,若肝氣疏泄太過(即「肝氣實」),則易表現為急躁易怒;反之,若肝氣鬱結不舒,久則化火,亦能引發怒志。《素問·靈蘭秘典論》強調肝「主謀慮」的功能失調時,可致「決斷無度」,反映為情緒失控之怒。此外,肝藏魂,怒作為激烈的情緒波動,亦與「魂」的躁動不安相關。
二、肝主藏血與怒志的物質基礎
〈調經論〉提出「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指出肝藏血功能直接影響怒志表現。肝血充盛時,陽氣易於亢奮,化生為怒;若肝血虛損,則肝失濡養,陽氣浮越,虛性亢奮亦可致煩躁易怒。此即《靈樞·本神》所言「肝氣虛則恐,實則怒」的深層意涵——肝之氣血虛實轉換,可表現為怒或恐兩種相反情誌。
三、怒志對肝的反向損傷
「怒傷肝」是情誌致病的重要機制。怒使氣機上逆,肝陽暴張,輕則頭脹目赤,重則耗傷陰血,致肝陰不足;若長期郁怒,更可令肝氣橫逆犯胃,或灼津成痰,形成「肝鬱化火」「肝風內動」等病理變化。《內經》多次警示「暴怒傷陰」「怒則氣逆」,說明怒志與肝的惡性循環關係。
古籍延伸補充
除《素問》《靈樞》外,清代《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進一步闡釋:「肝性剛強而喜條達,若怫鬱則激而多怒」,指出肝的生理特質與情誌互動的雙向影響。明代張景岳《類經》則從五行角度解析:「肝屬木,木氣沖和則不怒,偏亢則急暴」,將肝誌怒納入五行生剋理論體系。
此理論不僅解釋情誌致病機制,亦為臨床辨治提供依據,如「丹梔逍遙散」清肝解鬱、「鎮肝熄風湯」平肝潛陽等方劑,均蘊含調節「肝誌怒」的治療思想。